杜静曾老师是我南湖中学初中阶段的班主任和英语导师。
长的瘦小精干,说着不标准的普通话,语气中带有浓厚的嘉兴土话方言,我初一至毕业的英语都是她教的,初二开始分快慢班后杜老师又成了我的班主任老师。
当然,这是学校文革后第一次成立的“快班”的班主任,也是她一生的骄傲和欣慰。
上图照片为杜老师与学生合影,中间者为杜老师,这个年龄可能在80年左右摄制。
我很幸运,上初中那会,真好遇上拨乱反正,国家又开始倡导鼓励大家学习文化知识。
“学会数理化,走遍天下也不怕”是那个时代莘莘学子最响的口号。教育受到重视,学校得以正常化,为了的名誉,也开始大胆追求升学率了,于是,依据成绩好坏区分的“快慢班”现象开始出现。
从初二开始,我成了她班里的一员,有幸与汪春泓、施介一、应志敏、陈家玮、祁少云等成了同窗。
与现在学校班级不一样,以前都是大班制,一个班级56人,由于地域的特殊性,我们班基本上都是盐仓街至南堰,以及甪里街冶金与铁路公房片区的孩子,穿“开档裤”的时候,大家就彼此间相当熟悉,属于知根底的伙伴。
且与小学的说教式教育有所不同,初中完全是引导,启发性教育。由于相对集中了一些成绩较好的学生,对学生的管理来说比较轻松。因而,学校教育的压力,主要来自于成绩的提高。
上图照片为年轻时的杜老师。
杜老师属于解放后新中国首批大学生,毕业名校华师大外语系,当时中苏密月期,外语专业基本上就是俄语,她也成了俄语系的高材生。
毕业后,先后去了临安中学,嘉兴地区卫校,教授俄语与拉丁语,64年转辗到了新成立的南湖中学,由于那个时候中苏已经交恶,英雄没了用武之地,只能改行做了英语老师,于是有了我和杜老师的一段师生缘。
上图照片为大学时代的杜老师。
以前没有公交,交通基本上都是靠走路,杜老师家住在外月河,由于那时刚兴起早自修制度,为了辅导与管理,她必须早晨6点从家里出发,带着两个女儿一起沿路走到学校。
可想而知,杜老师家庭琐事是多么的烦重,中午学校食堂自己蒸点饭,弄个菜,然后挤时间辅导下女儿学习,晚上回到家已是6点多钟,一天就这样忙忙碌碌。但是她还是乐意,而且丝毫也不耽搁当好这个班主任。
上图为初三(1)班毕业照。低调做人做事的杜老师坐在边上,第二排右1。
由于是粉碎“四人帮”后的首次分班,学校管理层相当重视,给快班配备了强有力的师资,重点培养,所以作为快班首任班主任,杜老师十分看重这来之不易的重担。
她常常对自己的的女儿说,是唐镕校长的器重,她不能辜负领导的期望,只能加倍努力,之后杜老师可以说是全身心的投入,跟踪每个人,谈心家访,而她总是以鼓励方式去说服人,以希望的口吻来激励。
比如,找我谈话,就说我与班上施家一同学一样,绝对聪明,就是少了点自觉与努力,搞得我一段时间内兴奋无比,发奋图强,有点准备赶超的架势。
可惜天才梦还是破了,但杜老师的教学理念还是有作用的,至少使我会静心去面对困难,教会我端正了学习态度,初三毕业如愿以偿考上了嘉兴一中。
上图为年11月,同学聚会于华庭街。中间捧花者左为薜斌(杜老师小女儿)、右为王釆和老师。
为了深入了解学生的需求,更贴近同学,杜老师会放下老师的架子,跟我们围坐在一起倾听大家的心声,在与我们的交流中了解大家的心理状况,便于对症下药。
有时,她也会用我们同学之间嬉闹玩需的方式,在与同学的交流互动中插科打诨,比如叫下“邪(jia)小囡”之类的学生绰号,增添些乐趣,调节下气氛,以缓解我们师生间紧张情绪。
当时教育局重新规划嘉兴高中布局,南湖中学不再办高中班,而嘉兴一中被确定为浙江省18所首批重点高中。
因此,我们那时以进入嘉兴一中为荣,毕竟那产生过金庸、茅盾、汪胡桢等名人名家,是人人羡慕的百年名校。一时间大家你争我赶,学习相当紧张,升学压力巨大。
在这样的环境下,杜老师用这种跟学生亲密无间的交流方式很大程度上舒缓了我们紧张的学习氛围。以至于若干年后,当了领导的我,也常常釆用杜老师的方式,去调节员工的工作氛围和情绪,同时也释放了我自己的工作压力和内心郁闷,更好地享受工作与生活的乐趣。
上图为部分同学拜访王采和老师,于老师家。
每一个老师都希望自己的学生学有所成,走上社会能出人头地。杜老师常挂嘴边的口头禅是“考学堂”。
她天天跟我们念叨的就是考取“嘉兴一中”,再考进“大学”,这就是她口中的“考学堂”。她常拿她表哥,一个大学教授来给我们励志,用知识改变命运的例子来给大家撑气。
一时间,大家以“学堂”为目标,相互比拼。每当大考临近,杜老师想方设法,有针对性给大家补习,同时又进行“一颗红心,二种准备”的心理辅导。把同学们的临战情绪,调整到最佳状态。
上图为年2月,同学聚会于江南名庄。中间捧花者左为王采和老师、右为卫静学老师。
辛勤的劳动,获得了丰硕的成果,由于杜老师和全体课任老师辛勤付出,换来了南湖中学初三(一)班全体学生喜人中考成绩。
包括黄丽琴、祁少云在内的10多位同学被嘉兴一中入取。后来施介一、汪春泓、祁少云、陈家玮、沈青祁、缪晓燕、鲁敏军等同学又顺利通过高考进入大学深造,要知道,那时候的高考是真正的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啊。
而王建英、章巍宏、寿学军、张红云等好多同学在工作岗位上分别都进了电大和函授学习,都如杜老师所愿进入社会这个“大学堂”。所有这些都成了杜老师一辈子都难以忘却的荣耀。
我至今清楚地记得,我在上班路上的一个早晨,远远的遇到杜老师,10米开外,她就叫喊着:小吴,告诉你个好消息,小施(介一)大学入党了。那个声音,特别强劲、有力,恨不得全嘉兴人民都听到。脸部兴奋的表情,是更本无法用语言来形容。
可见,学生的点滴进步,在老师的心里是何等的荣耀!
上图照片左1施介一先生、左5汪春泓先生、右3为嘉兴名绅戴时农先生、右2沈嘉曾先生、右1陈家玮先生。
90年3月,辛勤耕耘了30多年的杜老师,光荣地退休了,开始续谱夕阳曲。但她还是与我们保持着联系,时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