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兴市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马岩松以历史情感表达未来建筑北京青年周 [复制链接]

1#

MAD成立之后马岩松的第一件设计作品,居然是个鱼缸。彼时,工作室刚刚成立还没有项目可做,有天他在大街上溜达的时候,在卖金鱼的摊位上,他看到所有鱼都生活在一个方形的容器里,鱼在里面非常迷茫,有时候还会撞在玻璃壁上。

马岩松想,这样的鱼缸一定不是给鱼设计的,鱼在里面一点儿都不快乐。于是他买了几条鱼,每天观察鱼是怎么在鱼缸中活动的,记录下它们的活动轨迹,并由此设计了一个全新的鱼缸。这个新鱼缸结构复杂,从光滑的外表面延伸出很多管子进入到鱼缸内部,模糊了里面和外面的区别。

正好MAD参加一个建筑展,作为工作室的第一个设计项目,这个鱼缸被展出了。展出的时候,马岩松在鱼缸底下放了两个小人,让鱼缸好像变成了一个建筑模型一样。

“我觉得这很有意思,鱼看起来比人还大。人在看鱼,鱼也在看人,鱼在这个鱼缸里不是被人玩耍的物体,而是主人一样。”马岩松说。

采访过程中,马岩松突然想起了那个鱼缸。海口下午6点钟,夕阳下的海面金光闪闪,海边有人拍照有人跑步有人谈着恋爱,而透过全落地的弧形玻璃窗,可以清楚洞悉外面的景色。晚风徐徐,内外边界被打破,时空错乱。马岩松觉得我们所在的“云洞”图书馆有点儿像17年前的那个鱼缸,当年他想用鱼的生存状态去影射人在钢筋混凝土城市中的困境,如今他把它变成了建筑。

“快20年啦,有些东西藏在你心里,总会自然生长出来。”马岩松感慨道。

环境赋予阅读更多内容

在海边看书这件事儿马岩松曾经认真考虑过,“看书其实是特别个人的一件事,需要安静一点儿,私密一点儿,甚至阴暗一点儿也没关系。那为什么要到这儿看书呢?这里首先是一个公共空间,好多人看着你,你又能看到海,那你到底专不专心看书?这让我想到有时候我去音乐厅听演奏会的经历。为什么演奏会不关了灯呢?明明是在听一个音乐会,为什么还要开着灯看?尤其是之前我参加过几次电影配乐的音乐会,舞台背后的银幕上播放着没有声音的电影,乐队现场演奏,代入感非常强,音乐、故事跟现场的气氛形成了一个整体。”

这让马岩松觉得可能某种阅读必须在一个环境中才能开启,“像我做设计就是这样,你说我这个工作是从脑袋往外出东西,好像什么地方都应该行,我可以在一个办公室里,也可以在一个角落,可是我自己的经验就是偏偏得在一个很空旷或者很高、很虚无的地方,我才能感觉自己的边界在无限扩大,才能感觉到自由。我觉得这个地方就有这么一点这种感觉,你跟海的对话,跟天的对话,跟人的对话,都会受到天气和光线变化的影响而改变。所以书是一个材料,怎么去阅读和感知就像听音乐一样,为什么在音乐厅跟用耳机在房间里听感觉不一样?因为环境赋予了更多的东西。”

马岩松的作品一直在试图模糊建筑与自然的边界,在他看来,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造房子和蚂蚁盖巢穴无异,都是对自然的改造,其成品也应该成为自然的一部分,甚至可以高于自然。

马岩松带领的MAD建筑事务所主持设计的嘉兴“森林中的火车站”,项目位于浙江省嘉兴市中心城区,方案充分考虑嘉兴的历史和人文特点:遵循历史资料对老站房进行1:1复原;主要交通和商业功能收置于地下,新站房引入自然光,明亮高效,尺度宜人舒适;地面腾出大量的公共空间,将自然还给市民和旅客,给嘉兴带来一个绿色的城市中心,一个“森林中的火车站”。

“有时候我们看自然界中有一些特别美的东西,你会说‘鬼斧神工’,啥意思?好像有一个神或者什么无形的力量在后面塑造了它,有一种精神性的东西你感受到了。而这种东西是你在建房子的时候可以去追求的。”马岩松说,这种精神性的或者说感觉上的东西,从自然中来也应该回自然中去,所谓的“山水”,反映的是人的精神世界。

在北京胡同长大的马岩松从小便有观察自然的习惯。采访进行的一个多小时中,他始终在观察,有时会提醒记者回头:你看海边那两个人,逆着光,挺好看的。观察对他来说是一种自然而然的状态。小的时候贪玩经常整天在外面,穿过几条胡同就到了什刹海、景山、北海,在他眼里全都是玩儿的地方。

相比于物体的颜色、形态,他对事物给他的感觉更为敏感。采访中马岩松多次提到“感觉”这个词,他不喜欢叙事性的艺术,反而是不需要任何文化背景知识的画面、空间、音乐更能带给他触动。

“年轻的时候我就对图像特别敏感,或者到了一个艺术空间,我就会激动。”在路易斯·康设计的、位于加州海岸的萨尔克生物研究所,马岩松几乎激动到掉下眼泪,他感受到了建筑所带来的巨大震撼和心灵慰藉。

改变城市公共文化空间

“云洞”图书馆的灵感同样来源于海口的自然环境。

第一次来时,马岩松沿着海岸线走,到了现在图书馆所在的位置,他看到周边有很多绿地公园,也有市民活动区域,但却好像缺了一个东西,一个让人有好奇心的东西。于是他建造了一座白色的建筑,像是漂浮在海边,能让人从不同角度看天和海。

天和海对这里的人来说其实有点儿日常,而这个建筑就像观察洞口,进入到建筑再看天和海就跟日常的那种感觉不一样了。马岩松想让这个小小的建筑能有一种深远的时空感,像黑洞一样,“仿佛走进这里你不知道会掉到哪个时空去。我觉得这其实跟读书也有点关系,打开书页就好像开始了一个旅程,带你进入完全不一样的想象世界。”马岩松对科幻的东西都有点儿痴迷。

由马岩松带领的MAD建筑事务所设计的“海口云洞图书馆”,是一座一体成型的混凝土建筑,被英国《泰晤士报》称为“年最期待建成的建筑作品”,将为海口市民及游客带来更独特的城市公共和文化空间。

这些年,马岩松和MAD在国内做了很多这样的城市公共文化空间。他们在松花江北岸江畔建造了哈尔滨大剧院,远远望去像极了雪峰,与北国风光默契呼应,剧院在设计路径上允许市民能够从四面八方自由抵达,在这里休憩或是运动,而不仅仅是来这里看一场话剧或是听一场音乐会;嘉兴“森林中的火车站”同样将自然还给旅客和仅仅来散步的市民,地面部分腾出大量的公共空间,火车站原本的主要交通和商业功能则被隐藏于地下;正在施工的深圳湾文化广场亦是让城市和公共空间自由联系,在崭新、充满活力的现代化城市和安静、古老的海洋之间,试图把“远古”和“未来”两个无法触及的时间尺度并置在一起,营造出一种抽离现代城市生活的另一种可能性……

对于这样的城市公共文化空间,马岩松觉得最重要的是要有独特的艺术性,“比如‘云洞’,人们可以来读书、喝咖啡、拍照,或者是将来搞很多活动,当这里变成城市的日常,对人的影响是很大的,我觉得这跟简单提供一块绿地或者是公共服务完全不是一个量级。”

“我从小在北京长大,直到今天还对这些东西有兴趣,你看老北京的那些东西挺讲究的,钟鼓楼、什刹海、景山、北海……这些都是把思想哲学融入了环境之中,潜移默化影响了我们,可能小时候我也不太懂,但是等长大了感觉就不一样了。”

尽管依然不认为自己已经被主流所接纳,但不可否认的是,近年来马岩松和MAD在国内获得的机会越来越多,甚至有些是此前“不可能的任务”。有趣的是,他最希望听到的评价竟然是“马岩松是一个对历史挺有情感的建筑师”,“因为这个是最不能让人相信的了。我谈‘山水城市’,没有人觉得我做的东西跟山水沾边儿,因为大家觉得山水是传统文化里的东西,觉得就是要弄点儿传统建筑或者传统符号的东西。”

由马岩松带领的MAD正在建设一座“消失”的体育场——衢州体育公园。项目位于浙江衢州,公园占地57万平方米,其中体育场馆群及配套设施总建筑面积39万平方米,包含一座人体育场、人体育馆、游泳馆、综合馆建筑群、室外附属训练场、运动员服务中心和体验中心以及科技馆和少年宫。建成后,衢州体育公园将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覆土建筑群。

30岁那年,他中标了位于加拿大密西沙加市的地标建筑梦露大厦,他曾经一度认为这是一次偶然事件,但后来他发现在建筑领域开启东西方的对话是历史的必然,只不过他成为了那个重要节点。作为中国建筑师,马岩松始终认为应该用建筑探讨未来,所有传统文化的积淀传承其实都是为了未来的创造。

QA

“作为中国建筑师,应该用建筑探讨未来,影响西方对世界的看法。”

Q重建那个项目是你26岁时的作品,现在你已经46岁。回过头来你现在怎么看待20年前这个作品在你的创作生涯中的地位?A  我觉得我胆挺大的。年轻的时候学校里充满了英雄主义,而且这种英雄主义不但不会被打压还会被鼓励。恰巧碰到这么一个历史性事件,那会儿自己还那么敢想,就觉得逮着这个机会了,一定要搞一发,发表一下自己的态度。其实现在回头看,我觉得建筑学的表达就应该是感性的,需要本能的,我觉得这是特别可贵的。所以我现在大部分工作还是想保护自己的这种本能,对于环境、对于想象最本能的那种反应和判断,我希望把它给保护好。

Q30岁设计梦露大厦的时候,当时那个阶段你其实已经习惯了不被接受,参加很多的竞赛,但没有中过标,梦露大厦突然一下被主流接受了,你当时的心态是什么样的?A  我觉得我到现在也没被主流接受。当时我确实赢了一个竞赛,但应该说是被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