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白癜风哪里治疗好 https://m.39.net/pf/bdfyy/bdfyw/“苏湖熟、天下足”,杭嘉湖平原自古以来就是我国农业的一块“风水宝地”。
这里田连阡陌,水网纵横,“交流四水抱城斜,散作千溪遍万家。深处种菱浅种稻,不深不浅种荷花。”清代阮元用诗句描绘出江南水乡的美丽风光。
水为民之利,也为民之害。
水乡杭嘉湖之水,哺育了一方儿女,却也给当地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
翻开太湖和杭嘉湖地区的受灾史,不仅有过“河底朝天、讨饭过年”的旱灾,更有过“水没廊檐,豆腐过年”的涝灾。虽历朝历代谱写着一部部治水史,但是根本难除,水患依旧。
年5月至7月,太湖流域遭遇百年少有大涝,太湖水位从汛前3.05米猛涨到4.65米。历来自南而北、从西向东排涝的杭嘉湖东部平原涝水因此北排受阻于太湖高水位,东泄受黄浦江潮水顶托,一时间成为汇水之地,灾害重地!
洪水,出路何在?
时光荏苒,寒暑易更。
如何守护嘉兴百姓安居乐业?“上世纪50年代,一幅北水南排、低水高走的规划蓝图被大胆设想。”嘉兴市水利局总工程师苏胜利告诉记者,当日历翻到20世纪70年代,杭嘉湖东部平原开辟向杭州湾排涝通道终于被列入国家规划。
这项著名的水利工程就是杭嘉湖南排工程。工程由四座排涝大闸及一座大型泵站,四条干河,若干条配套河道及桥梁、节制闸、护岸等组成。按设计要求,如再现年梅雨型产水,可向钱塘江、杭州湾排泄涝水约22.7亿立方米,减少粮食损失约7.5-8.5亿公斤。
“这是一场艰苦的‘战役’。”苏胜利回忆说,“长山河整条河道完全由人工开挖。”作为南排工程第一战役的长山河一期土方开挖工程可谓规模空前。
年11月2日,长山河会战指挥部成立。30万来自桐乡、嘉兴、嘉善、海宁、海盐、平湖、德清7县的劳动大军,在绵延41.29公里的土地上,仿军事建制组建起7个民工团、个营、个连。经过43天的艰苦奋战,开挖土方万立方米,12月28日,一期工程海盐境内河道全线竣工。
“铁锹挖、肩膀扛,就是这样一点点挖出了一条河道。”说起这项工程,几乎每一位海盐人都能说出其中的故事,在当时年仅6岁的姜建军记忆中,家里因为这项工程变得更热闹了。“当时30多位民工住在我家,虽然生活条件很艰苦,打着地铺一个挨着一个睡觉,但是他们干活的热情非常高涨,每天天不亮就开工,一直干到天黑才回来。因为劳动强度大,疲惫不堪的他们有时甚至会躺在床上吃饭。”
如今,这位6岁的孩子已成长为嘉兴南排工程长山闸管理所党支部书记、副所长,在治水一线一干就是20年。
早晨7点出门,
赶20公里路来到长山闸。
连续工作24个小时,
第二天早晨8点才能下班。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这份工作有点单调,有点枯燥。”姜建军说,“但是肩上的职责却是沉甸甸的,容不得一丝懈怠。”
作为南排工程中建成时间最早,规模最大,排涝能力最强的一座闸站,长山闸在年8月9日首次开闸排涝,当年排泄洪涝5.8亿立方米,相当于41个西湖的水量。在年太湖流域发生的特大洪灾中,长山闸开足7孔排涝,农田受灾面积比年减少一半。
长山闸显著的排涝作用,催生了南排后续工程的加速建设。至年底,南排工程南台头闸,盐官上河闸和下河闸站基本建成,洪水从钱塘江北岸四座大闸奔涌而出,创造了北水南排,低水高走的奇迹。
杭嘉湖南排工程不仅有效地提高了嘉兴的御洪能力,也更有力地保障了嘉兴百万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据嘉兴市水利局数据监测表明,嘉兴南排工程自年陆续建成以来,到年8月,已累计外排水量.07亿方。其中,到年累计外排水量.68亿方;年-年8月累计外排水量.39亿方。
1
“不过,随着水情变化和极端天气频发,候潮排水已满足不了汛情的变化。”苏胜利告诉记者,为增强外排能力,南排工程又开始了新通道建设。
年,先行实施完成独山排涝应急工程,平湖塘延伸拓浚工程和扩大杭嘉湖南排工程正在加快实施,预计明年底可投入使用。
拓浚河道,增设南台头、长山河各1座每秒立方米流量的泵站,工程建成后,在防洪排涝和水环境改善方面将发挥更大的作用。
40多年风雨兼程,嘉兴市杭嘉湖南排工程砥砺前行,保境安民,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嘉广集团禾点点记者张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