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白癜风北京最好的医院是哪里 https://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jzpj/ 原创齐泽垚中国社会科学网
嘉宾:
陶立璠,中央民族大学民俗文化研究中心教授
黄涛,温州大学教授
张勃,北京联合大学北京全国文化中心建设研究院、北京学研究基地研究员
袁瑾,杭州师范大学文化创意与传媒学院副院长
主持人:
中国社会科学网齐泽垚
清明节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渊源
中国社会科学网:我国历史悠久,文化内涵丰富,节日系统的产生演化同样具有深远的历史传统。首先请您为我们简要梳理一下清明节的起源与发展历程。
黄涛:清明节是“清明”节气、寒食节、上巳节三者融合而成的节日。
到了清明节气,气温变暖,降雨增多,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所以清明对于古代农业生产而言是一个重要的节气。此外,清明时处早春三月,春光明媚,万物复苏,气候宜人而到处生机勃勃,是春游和郊外娱乐的好时光,所以清明前后自然成为人们乐于到户外、郊野嬉游的好时光。清明节气在时间和天气物候特点上为清明节俗的形成提供了重要条件,该节气应看作清明节的源流之一。
上巳节是清明节的源头之一。其节期原在农历三月上旬的巳日,魏晋以后改为三月三日,与清明节气时间邻近。此时寒冻过去,草木萌芽,人们兴致勃勃地来到郊外,在水边或祭祀洗浴,或招魂续魄,既召唤亲人亡魂,也召唤自己的魂魄苏醒、回归。古人认为自己的灵魂也如同万物一样随四季的变化经历发芽、成长到凋零的过程,故在初春要招魂。郑重的仪式之后是春嬉踏青,青年男女在水边草地嬉戏交游,并自由择偶。从先秦到汉代一直保持此俗。魏晋以后,上巳节的古朴之风转衰,水中沐浴、招魂续魄之俗逐渐消失,改为临水宴饮,曲水流觞,以及踏青郊游。到唐代,上巳节逐渐消失,其习俗被整合到清明节习俗之中。清明节到野外春游的习俗就与上巳节踏青春嬉活动一脉相承,而清明祭祀先人的习俗也与上巳节在初春招魂续魄的观念与做法有密切关系。
北京:居庸关长城山花灿漫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清明节更为直接的源头是寒食节,其祭祀先人之俗发源于寒食禁火与换新火的习惯。原来唐宋时期人们所过和所说的“寒食节”其实是现在所说的清明节与寒食节的混合。清明节与原本意义的寒食节在习俗内容上共同之处并不显著,二者主要的联系有两点:一是时间相连,二是都有怀念、祭祀前人的情感诉求。这两点联系最终使清明节置代或兼并了寒食节。寒食与清明只差一天,三日禁火完毕,到清明这一天要换新火,就是以柳条或榆木乞取新火。这样清明与寒食就连在一起,清明的换新火活动成为寒食活动的一部分。其实,唐宋时期清明前后的一系列活动是连成一片的,在当时人们的观念里清明节是寒食节的一部分,作为换取新火的一天也被当作重要的日子。禁火吃冷食的习俗因为不利于身体健康,唐宋时期渐渐为人们所放弃,而“清明”作为一个节气名常被人们提到,所以这段时期的习俗逐渐被称为“清明节”,寒食节也就被以春游和扫墓为主的清明节取代了。从北宋王溥所撰《唐会要》的记载可以得知,唐朝初年民间在寒食节扫墓并郊游的习俗已经蔚成风气并引起朝廷的注意。所以可以据此将清明节产生的时间确定在唐朝初年。
张勃:清明节是我国一个非常重要的传统节日。学术界比较普遍的看法是,清明原本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早在汉代以前即已出现。但作为节气的清明与作为节日的清明毕竟不同。我以为,判定一段日子是否作为独立节日存在的唯一依据,是那段日子在人们生活和意识中的状态。它一方面包含着一定的客观内容,即一定区域内的许多人在年度周期内的这个特定时间段里不约而同地从事大致相同的活动,另一方面还包含着主观的认知,即那些从事大致相同活动的人们认定自己是在过一个独立的节日。如果两个条件同时具备,那么这段日子在当时就是一个独立节日。拿这个标准衡量清明,我们可以肯定中唐时期清明已成为一个独立节日。从第一方面说,至少在清明日这个清明节的标志性时间里,唐人有许多约定俗成的活动,如取新火、出游、荡秋千、宴饮等。就第二个方面而言,唐人诗词中多言及清明,这种现象的出现反映出在他们心中,清明的确与寒食不同,它已是与寒食、社日、上巳等同样重要的春天节日了。
杜牧《清明》诗意图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袁瑾:清明是古老的民族节日,它将节气与民俗节日融为一体。《逸周书时训》有记载:“清明之日,桐始华。”此时清明是节气名称。公元前年,《太初历》制定,正式将“二十四节气”并入历法系统,清明作为节气名称逐渐广为民众所接受。此时,清明前两日被定为寒食节。汉魏时期,寒食习俗主要流传于山西太原一带;到南北朝时期,中原地区包括荆楚一带普遍都有寒食节。到唐代,寒食祭扫墓地的习俗就已存在,比如柳宗元在《寄许京兆孟容书》里说:“近世礼重拜埽,今已阙者四年矣。每遇寒食,则北向长号,以首顿地。”王建《寒食行》也描绘了寒食上墓祭祀情形:“寒食家家出古城,老人看屋少年行。丘垄年年无旧道,车徒散行入衰草。牧童驱牛下冢头,畏有人家来祭扫。”由于寒食节日与清明节气相连,唐后期开始寒食清明并称,宋代的祭扫,逐渐向清明当日聚集。《东京梦华录》卷七记载,“寒食第三日,即清明日矣。凡新坟皆用此日拜扫。”明代以后清明完全取代寒食节,清明是上坟祭扫的重要时间,如《帝京景物略》卷二记载,北京“三月清明日,男女扫墓,担提尊榼,轿马后挂楮锭,粲粲然满道也。”明人张岱在《陶庵梦忆》有扬州清明日的记载,云:“城中男女毕出,家家展墓”。最终寒食名称从节日系统中消失,清明将寒食节俗全部纳入清明时日之中,清明也就兼节气节日于一身了。
多样的清明节俗表达了多样的文化诉求
中国社会科学网:在中华传统文化中,节日系统的设定具有特殊的内涵和意义,丰富的节日符号系统承载人们特殊的精神和物质追求。清明节主要有哪些习俗?这些习俗具体又体现了怎样的内涵和价值?
陶立璠:清明节习俗众多,我想特别说一下清明扫墓的习俗。扫墓习俗由来已久。这一习俗早在秦以前就有了,但不一定是在清明之际,清明扫墓则是秦以后的事。到唐朝才开始盛行。《清通礼》云:“岁,寒食及霜降节,拜扫圹茔,届期素服诣墓,具酒馔及芟剪草木之器,周胝封树,剪除荆草,故称扫墓。”时至今日,每到清明扫墓时,人们都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鲜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已故的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并为坟墓培上新土,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
唐代诗人杜牧的诗“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写的就是清明节肃穆而特殊的气氛。清明扫墓,是“慎终追远”,对祖先的“思时之敬”。清明扫墓也是中国人感恩情愫的集中表现。旧时扫墓有许多的忌讳,如北京人多在清明扫墓,但祭扫仪式并不在清明当天,而是在临近清明的“单”日进行。据说,只有僧人才在清明当天祭扫坟茔。
如今,扫墓已不仅仅限于祭祀祖先。清明的文化内涵在不断扩大,如祭扫烈士陵墓已经成为清明的重要活动内容,机关团体、厂矿学校每至清明,都组织职工和学生到烈士陵园扫墓,表示对先烈的怀念,同时激发人们的爱国热情。
黄涛:清明节传统习俗分为三大部分:祭祀、春游、饮食。清明节的祭祀活动。从唐朝开始,朝廷就给官员放假以便于归乡扫墓。据宋《梦粱录》记载:每到清明节,“官员士庶俱出郊省墓,以尽思时之敬。”参加扫墓者也不限男女和人数,往往倾家出动。清明祭祀在清明前后,各地有所差异。清明祭祀按祭祀场所的不同可分为墓祭、祠堂祭。以墓祭最为普遍。在墓地祭祀,祭祀者离祭祀对象最近,容易引起亲近的感觉,使生者对死者的孝思亲情得到更好的表达和寄托。另一种形式是祠堂祭,又称庙祭,是一个宗族的人聚集在祠堂共祭祖先,祭完后要开会聚餐等,这种祭祀是团聚族人的一种方式。还有一种情况是家在外地工作的人不能赶回家乡扫墓,就在山上或高处面对家乡的方向遥祭。
祭祀的方式或项目。清明祭祀的方式或项目各地有所不同,常见的做法有两部分内容组成:一是整修坟墓,二是挂烧纸钱、供奉祭品。
清明节的春游活动。在春光明媚的清明前后,尽情地亲近自然、到郊外踏青游玩,是清明节俗的另一项重要活动。旧时,清明时节的郊野之中,众人春游的场景非常盛大热闹。当时游乐活动在清明节俗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差不多与祭祀平分秋色。至少不像今人这样一提到清明节,就把主要注意力都放在清明扫墓上。有学者认为清明节主要是一个快乐的节日,此话不无道理。传统的春游活动有踏青、插柳、放风筝、荡秋千、拔河、踢球、斗鸡等。
青团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清明节的节令食品。在清明节的饮食方面,各地有不同的节令食品。由于寒食节与清明节合二为一的关系,一些地方还保留着清明节吃冷食的习惯。在山东,即墨吃鸡蛋和冷饽饽,莱阳、招远、长岛吃鸡蛋和冷高粱米饭,据说不这样的话就会遭冰雹。晋中一带还保留着清明前一日禁火的习惯。很多地方在完成祭祀仪式后,将祭祀食品分吃。上海清明节时有吃青团的风俗。将雀麦草汁和糯米一起舂合,使青汁和米粉相互融合,然后包上豆沙、枣泥等馅料,用芦叶垫底,放到蒸笼内。蒸熟出笼的青团色泽鲜绿,香气扑鼻,是本地清明节最有特色的节令食品。在浙江湖州,清明节家家裹粽子,可作上坟的祭品,也可做踏青带的干粮。俗话说:“清明螺,赛只鹅。”农家有清明吃螺蛳的习惯,这天用针挑出螺蛳肉烹食,叫“挑青”。浙江桐乡河山镇有“清明大似年”的说法,清明夜重视全家团圆吃晚餐,饭桌上少不了这样几个传统菜:炒螺蛳、糯米嵌藕、发芽豆、马兰头等。这几样菜都跟养蚕有关。把吃剩的螺蛳壳往屋里抛,据说声音能吓跑老鼠,毛毛虫会钻进壳里做巢,不再出来骚扰蚕。吃藕是祝愿蚕宝宝吐的丝又长又好。吃发芽豆是博得“发家”的口彩。吃马兰头等时鲜蔬菜,是取其“青”字,以合“清明”之“清”。
张勃:清明节凭借其丰富的习俗活动和深厚的文化内涵,越千年而不衰,至今仍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清明节的习俗活动主要有祭祀先祖,踏青、插柳、蹴鞠等娱乐活动,以及与农事有关的祀蚕神、轧蚕花、饭牛等。这些活动蕴涵着中国人对于生命本身以及生命个体与自然、社会、民族、家族、家庭之关系的基本看法和态度,可以大致概括为感恩情怀、生命意识等方面。“感恩情怀”尤其表现为儒家思想里的孝,孝就是“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清明扫墓(上坟)是“祭之以礼”,人们在清明节期间用祠堂祭拜、坟前祭拜等多种方式来表达对去世亲人的感恩之情。“生命意识”是生命个体对生命的自觉认识,其中包括生存意识、安全意识和死亡意识等。人类难以逃脱死亡的命运,基于这个现实,传统社会的中国人表现出的不是悲观消极而是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人的一生不仅包括有尊严地生,也包括有尊严地死和死后被有尊严地对待。中国人不仅珍爱活着的生命,而且尊重逝去的生命,慎终而追远。
袁瑾:祭祖与踏青是清明节的两大礼俗主题。在祖先祭祀仪式中慎终追远,在踏青郊游中活跃生命,文化传承与身心调适是清明文化的重要功能。清明最重要的仪式性活动便是祭扫先人墓地,在祭扫的具体时间上,各地又有特别的习俗规矩,其中往往蕴藏着独特的地方文化记忆。比如在浙江台州,当地人讲“清明长长节,做到端午歇”,祭祖扫墓最早可以从春分开始,持续到立夏前后。当地传说这个规矩是著名的抗倭英雄戚继光定下的。戚继光在台州一带抗倭时,体恤将士清明祭祖的心情,又担心倭寇趁机入侵,便让将士在清明前后轮流回乡祭祖。上坟祭祖,既为慎终追远、共同回忆家族历史与传统,也是一次难得的全家聚会。浙北桐乡、德清一带,清明前一日的夜饭俗称“清明饭”,隆重程度堪比“年夜饭”。除各种佳肴以外,餐桌上必有螺蛳、青团等应景食品。
竞渡比赛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清明前后,农事未兴,江南各地庙会甚多,人们也借着庙会踏青游玩,陶冶身心。江南多河道,庙会也多水会。水会上大都有竞渡比赛。不过各地叫法有所不同,比如平湖称为“摇快船”,海盐叫“出跳船”,桐乡濮院称为“闹清明”,嘉兴市郊是“踏白船”。虽然名称不同,但形式大抵都是众人围观划船比赛。事实上,清明竞渡与当地的蚕桑生产关系十分密切。清明之后,蚕事即将开始,有经验的蚕农会在清明这几日对桑园桑叶产量进行估产,若是估产不足,则需要预设调剂方式。此时,摇快船便是到外地买桑叶的重要交通工具,俗称“买叶船”。轻舟飞棹、日夜兼程、救蚕如救火,往往一两天之内就得打个来回,对行船速度要求高。此时,水会上的竞渡比赛,便有了演练船只的意味。总之,清明习俗的形成与各地人民生产发展的环境及其历史密不可分,是由本地人民在自己长期的生活和发展过程中,自主生产、传递和享用的知识体系、精神财富。具体包括审美观念、生产习俗、传统礼仪、体育游艺、民间艺术以及自然生态观念等,涵盖了生活的方方面面。
坚守与调适是清明节当代传承的应然选择
中国社会科学网:清明节与古代的农业生产紧密相关,而当我们告别农耕奔赴工业社会之后,清明节在当今社会主要经历了哪些流变?我们应该怎样看待这种流变?
陶立璠:一年一度的“清明节”又到了,现在的清明不同以往,“清明节”已被国家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国家还将“清明节”作为法定的传统假日,放假一天,加上紧连着的周末,这样就有三天的假期,有“小黄金周”之称。各地的旅行社为此设计了名目繁多的旅游线路,供人们出游时选择。这也符合我国民间传承既久的春游“踏青”习俗。
“踏青”现在叫春游,古时叫“探春”“寻春”等。李淖《秦中岁时记》载:“上巳(农历三月初三),赐宴曲江,都人于江头禊饮,践踏青草,谓之踏青履。”杜甫诗中也有“三月三日气象新,长安水边多丽人”的诗句,可见古人踏青的盛况和对这一习俗的重视。现代生活在大都市的人们,在漫长的冬季,勤于工作,穿行于都市的高楼大厦之间,离大自然越来越远。每到春暖花开的季节,春风送暖,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好时光,此时人们仰慕春天的情愫自然会与日俱增,盼望着离开喧闹的城市,结伴踏青,走进大自然,借以开阔胸襟,强身健体,这是十分有益的活动。在民间,“踏青”春游是清明的主要活动之一,伴随踏青活动,还开展各种游艺活动,如放风筝、打秋千,蹴鞠(踢球)、植树造林等。特别是植树造林,自古以来就是清明的重要活动,有人还把清明节叫作“植树节”。“清明节”作为传统节日,文化内涵十分丰富。但是作为国家的法定节日,它还含有更深层次的内容,那就是“清明节”是中国传统的祭祖扫墓的日子,法定这一节日,符合民众悼念祖先的心理和诉求。
年3月30日,北京,首都义务植树活动举行。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黄涛:社会生活在不断变迁,节日习俗也与时俱进。现在许多乡村地区的祭扫方式保留传统做法较多,而城市人的扫墓习俗变化较大。与传统时期相比,城市里的丧葬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一般都采用火葬,祭祀对象放在骨灰盒里,与很多亡人的骨灰盒排放在一起;或者有坟墓,但一般也不按家族分区修坟,即一般找不到祖坟了。这些客观条件是祭祀习俗的基本构成要件,它们的变化必然带来祭祀方式和内容以至祭祀观念的变化。比如祭祀对象在骨灰盒里,就不会有整修坟墓的内容;找不到祖坟,一般就不再祭祀祖灵。在清明祭祀观念上,人们扫墓主要是表达对逝去亲人的孝敬或怀念,寄托自己的亲情,几乎无灵魂崇拜的成分。在祭祀方式上,总的趋势是简单、文明、不断翻新。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和文明程度的提高,很多人改变了清明节以烧纸方式祭奠亡灵的传统习俗。其实祭祀先人主要是表达自己的追思或孝敬,并不拘泥于某种特定方式。就以烧纸钱来说,也不是非此不可。现在有些人在城市街道边上烧纸祭祀,会污染环境,也是不符合街道管理规定的;山林之中更是不宜、也禁止烧纸钱。所以,把纸质供品放在祭祀场所,由清洁工事后收走,倒是符合挂放纸钱而不烧的古例。也可以用其他更多样的供品代替纸钱。
近年来许多人以敬献鲜花、上网扫墓等形式寄托哀思,不事铺张,既文明又时尚。一些网站设立网上墓园这种虚拟墓地,网民可以在这个墓园里为死去的亲属设置墓穴;有些墓园的管理者将实地墓园与“网上墓园”互动,所有在实地墓园中安葬的死者,都可以在“网上墓园”得到一块网上墓地,死者的亲朋好友可以在这个属于死者个人的网上专页中为死者献上一束鲜花、留一支歌曲、点一根烛光、种一棵松柏或留下祭文,也可以经常在网上墓园给死者写信……。这种网上祭祀方式新颖而方便。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张勃:清明节自其产生以来,在不同历史时期发生了不少变化。20世纪80年代以来,清明节的变化尤其明显。
传统社会,社会流动小,交通不够便捷,过清明节多是人们在小尺度内的空间移动,比如在同一个城市中或村落中进行从家庭到墓地或祠堂的空间移动。如今则出现城乡之间、城际间甚至国际间大尺度的空间移动,以城市为中心,节前或节期初始期居民流出,节后或节期临近结束时居民流进。当然,由于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人们积极响应相关的防疫措施,最大限度地减少了清明节期间的人员流动,是特殊时期采取了特殊的做法,等待时机成熟后人们会重新恢复清明节期间的系列交往。
作为一个在节气上发展起来的人文节日,历史上的清明节习俗活动十分丰富,主要包括四类内容:一是以慎终追远、报本返始、敦亲睦族、缅怀逝者为主旨的祭亡扫墓活动;二是以娱情遣怀、张扬生命、呵护新生为主旨的娱乐活动,包括踏青、荡秋千、放风筝、蹴鞠、斗鸡、斗草等;三是以不误农时、爱护牲灵、祈求丰收为主旨,与农业生产和节气关系密切的活动,如饭牛、饲蚕、祀神以及清明农谚等;四是包含丰富意蕴的饮食习俗和插柳习俗。此外,还有社会交往、祀神、禁忌、传说等。如今,清明节习俗的多样性大大降低了。祭扫在清明节中的地位十分突出,与清明节俗活动多样性整体上减少形成了鲜明对比的是,时下的祭扫对象、祭扫主体、祭扫用品、祭扫方法等都更加多样。
袁瑾:清明祭祀是我们感恩先人、密切人情的重要方式,传统社会的一些祭祀方式,在城市化的过程中,面临调整与更新。传统的乡土祭祀是独立的家族墓地,祭祀是私人性的表达,祭品在祭祀之后由家人分享。在城市公共墓地区,清明祭扫的空间较之传统发生了重大变化,人们的祭祀活动处于开放状态,清明祭扫也就不纯粹是私人活动,而成为公共活动的组成部分。因此,在祭祀方式上必然会出现相应的变化,传统的三牲、饭蔬祭品让位于果品、鲜花。近年来纸钱、鞭炮也因环境问题而大大减少。此外,祭祀的途径也渐趋多元化。除了到墓地祭祀外,虚拟空间内的网上祭扫也成为一些人的选择。一些远在异乡的游子,因为工作或职责所系,不能亲自回家祭扫,就充分利用当代网络技术,在网上建立祭祀空间,献花上香,同样表达了心中的诚敬。这些新变化主要是由当代人生活、生产环境的改变以及网络技术条件的支持而出现的。他们为清明祭祀提供了更加多样化的选择,不论如何选择,关键是表达了追念亲人的真切情感,体现了当代传承文化的社会价值。
成风化俗永续传承清明文化
中国社会科学网:今天我们应该怎样更好地传承清明文化?
黄涛:国人应该改变清明节只是扫墓节的观念。清明节不仅是一个悲伤的祭奠先人亡灵的节日,也是一个欢快地踏青郊游的节日。唐宋时期就是如此。清明节期间的气候和自然环境状况特别适合春游,特别是踏青。选择清明节作为春游的节日,是我们的祖先在生活中根据长期经验自然做出的选择,符合自然界的变化规律。这是人投入大自然怀抱的活动,作为节日习俗来加以倡导,可以使国人更加喜爱接近大自然,更加热爱自然环境,密切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并进而加强爱护自然环境的思想意识。这样,清明节俗的另一项重要内容春游习俗自然就恢复了,我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环节将重放异彩。
清明春游的习俗是清代以后逐渐衰落的,到今天该节日差不多纯粹是个扫墓节了。清明小长假,我们可以分散在数天的时间内从容地去郊外扫墓缅怀先人,可以有效缓解以往清明扫墓期间交通拥堵的问题。用半天的时间扫墓,其余几天可以踏青、旅游、探亲,可以打球、放风筝、荡秋千……从时间分布来看,在清明节的几天假期里,如果不是远途回乡扫墓探亲,人们的时间主要用来春游,只用半日或一日的时间祭奠,那清明假日主要不是扫墓假,称为春假更合适。
年4月3日,人们在南京雨花台烈士陵园缅怀英烈。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清明前后也是植树的好时候,在出游的时候顺带栽几棵树,既有情趣、有纪念意义也是有利于环保的好事。植树活动和清明节原有的踏青郊游习俗相结合,也可以强化清明节的环保主题。建议在清明节期间设立烈士纪念日。新中国成立以后,在清明节前后由学校或单位组织人们到烈士陵园扫墓已是各地普遍的做法,民众也有很多人在清明节自发去祭奠革命烈士。各地还有一些纪念当地著名烈士的节日。在今天,由国家设立一个全国统一的烈士节、更大规模地展开纪念革命先烈的活动是富于积极政治意义,也是合情合理、符合国际惯例的做法。
张勃:快速城市化是当代中国的重要特征,清明节的当代变迁与传承正发生在快速城市化的进程之中。城市化与工业化、现代化密切相关,是一场深刻的经济、社会、文化、日常生活变革,也是促进经济、社会、文化、日常生活变革的重要动力。
我认为坚守与调适,正是当今传承清明文化的关键所在。在我国的节日文化系统中,“清明节”仍是当今最被认可、最广为人知的节日名称,同时它也是官方认可的节日名称。无论在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由文化部确定并公布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还是在《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中,所使用的都是“清明节”。对节日名称的坚守,是对节日本身的认同。在传统文化中,清明节是追思先人、慎终追远的重要节日,其文化的基因主要是源于中国传统社会的农业宗法社会传统。城市化进程则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文化思维特质,但感恩孝亲、慎终追远价值观念仍然得到延传,这源于这种价值观念反映了中国历史文脉中人的根本需要,即对于认同、归属的需要。这种需要不因时代变化而消失。
事实上,在快速城市化的背景下,认同、归属需要变得更加迫切。对于传统节日而言,城市化所带来的不仅是挑战,亦是机遇。只要珍视我们的文化传统,给予自由传承的空间,稍加引导,民间智慧和调适能力就能发挥巨大作用,不仅可以使传统节日适应现代社会,亦可以使现代社会的普罗大众因之而生活更幸福,心灵更安宁。
河北承德金山岭长城春色。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袁瑾:清明是传承民族信仰、家庭人伦的重要载体,是人们亲近自然、珍重生命的重要时间,也是今天我们要十分重视的一个节日。在清明的当地传承方面,可以从以下三点进一步思考。
第一,促进清明文化传统价值内涵的现代转化。比如中国人受传统文化心理的影响,有着强烈的家庭观念,尤其重视家族、祖先。在清明节祭扫祖先是对亡故先人的特殊的缅怀方式。通过这一系列的仪式,能够加强家庭观念,重塑个体与家庭的联结。我们利用清明,追思祖先业绩,提倡家庭、社会对先辈历史的尊重,保持对先人的敬畏之心与感恩之心。在人心躁动的现代社会,清明节对家庭观念的强调,有着更特殊的意义,它能够给人以心灵的归宿感,具有很强的认同意识。这不仅有利于提升个体的幸福感,对基层社会结构的稳定也有十分现实的意义。
第二,加强清明文化载体建设,展现清明文化丰富的形态。清明文化在历史上形成了丰富的形态,具体包括生产习俗、礼仪活动、传说故事、体育游艺、节令食品以及民间艺术等,涵盖了生活的方方面面。其中清明祭扫仪式集中体现了清明文化内涵。仪式的定期举行赋予了日常生活神圣感,也具有文化认同的力量,能够使清明的文化记忆格外生动、鲜活。同时,以清明节为主题的公共活动开展,能够增加文化触点,促进清明文化元素有机融入城乡民众日常生活场景。比如举办清明风筝节、竞渡游戏,以及清明团、风筝、柳枝等实物衍生创意开发等,都能够给予民众更加鲜明而直接的感性认知。
第三,加强媒介传播,共同营造清明文化氛围。充分利用新媒体优势,通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