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兴市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一堂党课如何出彩她的三双布鞋值得一学 [复制链接]

1#

“我们常说,最爱穿的鞋是妈妈纳的千层底。我今天的党课,就从三双布鞋讲起。”

7月5日上午9点,嘉兴学院梁林校区报告厅内掌声雷动。这里正在举办“礼赞新中国奋斗新时代”浙江省第十届微型党课大赛决赛。最终,来自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的年轻女教师金炜,凭借一堂生动的《三双布鞋》党课,从15位参赛选手中脱颖而出,拿到了大赛的一等奖。

许多人对于传统党课的印象,常停留在“台上讲得口干舌燥,台下听得乏味枯燥。”如何把一堂党课讲得绘声绘色,让党员群众爱听、想听?

或许,我们可以从金炜的这堂高分党课里窥见一斑。

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思政教师金炜

“于细微处见知著”

6月刚过,金炜收到了参加浙江省第十届微型党课大赛的消息。作为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的一名思政教师,金炜经常参加党课比赛,就在前一阵,她还摘得了全省高校微型党课大赛的第一名。

“在准备党课前,得先围绕一个主题,确立党课的内容和框架,再梳理出一个层次感。”金炜介绍说,一节微党课的时间,一般在6分钟。如何在短时间内打动评委和观众,案例和故事就显得特别重要。

浙江省第十届微型党课大赛的主题是“礼赞新中国奋斗新时代”。在金炜眼里,以深入浅出的方式,诠释好这个宏大的主题,就需将抽象概念落在具体的“物”上。“最终想到穿布鞋的三个义乌名人,素材来自于自己对生活的观察,学校也给予了自己很大的支持。”金炜笑着说。

在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有以“陈望道”命名的教学楼。金炜每天上下班都要路过那里,对于他的事迹再熟悉不过;时任县委书记谢高华穿着布鞋走进田间地头,为百姓办实事、谋福利,每个义乌人都熟识;老党员何德兴,已经穿了20年的布鞋,将当年负债1万多的七一村,发展成集体总资产8.9个亿的明星村。

“三个人的布鞋,刚好代表了三个时代,还体现出接力的思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一场接力跑。”金炜告诉记者,设计《三双布鞋》党课的思路,可以用“顺理成章”四个字来概括。

黄亚洲点评:让听众感动前,先让自己感动

在比赛现场,记者观察发现,“于细微处见知著”,并不是金炜的“专利”,许多选手也靠着同样的方式拿到了高分。

比赛现场

比如,来自省交通集团设计院的马楠讲述全省首条高速公路开通前,工程师们冒着酷暑画图纸,为确保图纸材料完整,连电扇都不敢开;兰溪市融媒体中心的武金萍用当地余店村花费十多年将荒山变美的故事,诠释了新时代下的“新愚公”精神;嘉兴市出入境边防检查站90后检查员樊磊将自己在非洲维和的经历缓缓道来。

比赛结束后,著名作家黄亚洲对参赛的15名选手专门进行了点评。“让听众感动前,先让自己感动。”黄亚洲说,讲好一节微型党课,要特别注重细节,以小见大,用细节来打动人,微型党课的亮点就在于细节。

部分获奖选手

对于很多选手讲党课常陷入案例过多的盲区,黄亚洲也提出了解决之道。黄亚洲点评道,“在讲述的诸多案例里,着重将其中一个突出的案例好好经营,一方面挖深案例细节的潜力,另一方面进行文学的渲染,演讲就会变得更加拨动心弦。”

本次大赛由中共浙江省委宣传部、中共浙江省委直属机关工作委员会、中共浙江省教育厅委员会、中共浙江省国资委委员会、浙江日报报业集团、浙江广播电视集团共同主办,中共嘉兴市委宣传部、浙江《共产党员》杂志社、《宣传半月刊》杂志社、浙江电视台教育科技频道共同承办。

金炜党课文字实录

正在演讲的金炜

如果问中国的百姓鞋是什么?您会给出什么答案呢?我们常说,最爱穿的鞋是妈妈纳的千层底。我今天的微党课,就将从三双布鞋讲起。

第一双布鞋,来自年前的夏天。因为五四运动的爆发,28岁的青年陈望道,匆匆从日本赶回了上海,船一靠岸,他就找了间茶馆,换上了一身长衫、一双布鞋,踏上探索复兴的道路。

同样穿着一双布鞋,他回到家乡义乌分水塘村,为中华民族的救亡图存,带来了真理的味道、吹响了前进的号角。我们说布鞋,是中国的“百姓鞋”。那时的陈望道和无数革命志士,就是穿着这样一双双“百姓鞋”,踏平千难万险,走出了中国革命的红色道路,走进了新中国。

第二双布鞋,在这张四十年前的老照片中,它的主人是时任义乌县委书记谢高华。那时的义乌,是真穷啊,许多老百姓仍然是“打赤脚,走泥路”。

谢高华穿着布鞋,走遍田间地头,认真听取人民对于改变贫苦生活的迫切呼声,他毅然拍板,率先给市场开绿灯。他说:“我就想为老百姓办点事,让老百姓有饭吃”;面对改革过程中扑面而来的质疑和压力,他也果断表态:“出了问题我负责,宁可不要乌纱帽,只想着对老百姓有益就好”。

改革,就是要打破条条框框,从没有路的地方,走出一条路来。谢高华,这位改革开放先锋人物,带领“鸡毛换糖”的探路者们,走出了“敢为人先、无中生有、点石成金”的义乌之路。

第三双布鞋,现在依然穿在义乌的老党员何德兴的脚上。年,在那个人人都追求穿皮鞋的年代,他却放弃了自己的大生意,回到贫困的家乡七一村做起了村支书。

当时的他就下定决心:要让每家每户的口袋都鼓起来。这一干就是二十多年,村民人均年收入增长到元,当年负债1万多的贫困村,成了集体总资产8.9个亿的明星村。他的身份越来越多,可他最喜欢的,是“农民的代言人”。

进入新时代后,这位十九大代表依然穿着他的布鞋,奔走在乡村振兴的路途上,他的新目标是:不仅要让农民富起来,更让农村美起来,让城里人都羡慕我们。现在,基层党建已经成为七一村发展的源动力,一幅和美乡村的画卷正徐徐向我们展开。

在这幅画卷中也有了越来越多的美丽村镇,大家看,七一村与丽水潘坞村的结对项目给那里村民的生活带来了巨变、注入了新动能,而这个项目就是——“七一牌布鞋”。

三双布鞋,三代人。第一双“布鞋”,是民族独立道路上的“量天尺”,革命志士用它丈量了新中国的每一寸土地;第二双布鞋,是国家富强道路上的“开山斧”,改革先锋有了它敢于开拓前行;第三双布鞋,是人民幸福道路上的“正身镜”,让我们的党员在新时期,能够随时“照一照”自己:有没有穿错鞋、有没有走错路。

布鞋,是柔软的,轻便的,它没有华丽的装饰,却蕴含强大的精神驱动——它让我们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场接力跑”。在这条漫长而艰辛的跑道上,“布鞋精神一直都在”——这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

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不仅要接好前人交来的接力棒,跑出属于自己的好成绩;更要让这双布鞋,切实地落在每一代青年的心中;我们的教育,不仅要让青年能够纳好鞋底,穿对鞋子,更要为他们拂去一路前行中沾上的尘土。

在一棒接一棒中,站得稳,走得正,脚踏实地,接力复兴!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