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吴齐正
作者简介:吴齐正,字文林,晚号鸳湖闲士。古建筑文化学者,中国古桥研究与保护委员会委员,江南古桥文化研究会顾问,浙江省交通作家协会会员。出版古建筑文化类著作8部。
古塔,是中国五千年文明史的载体之一,传承着人类文明和经济繁荣,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我国民间素有“无县不塔,村村见塔”之说。各地的塔已成为一方的标志性建筑,一座塔就是一个城市的记忆,就是一个乡村的乡愁传承。
可以说,每座古塔的建筑精美奇巧,都有着一个故事,或见证了一段历史,成为文人墨客吟诗、撰联、题额、作画赞美的对象,留下了一笔笔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嘉兴是江南佛教流传最早的地区之一,历史上嘉兴曾有“七塔八寺”盛行,一度辉煌,闻名遐迩,让嘉兴人感到自豪。由于自然因素和历史原因,至20世纪70年代时“七塔八寺”已荡然无存。然而,它们却始终在民间代代相传,给人们一种深沉的乡土情结和难忘的历史记忆。
七塔之一的东塔曾是嘉兴最古老的塔,旧址位于南湖区甪里街东塔路(原东塔弄)北端,路因塔得名。据记载,塔始建于隋仁寿元年(),建造在东塔寺内。
原为一座方形木塔,高七层,每层围有木栏杆。塔历经兴废。南宋建炎四年()毁于兵火,只剩废塔两层。南宋淳熙十五年()、明洪武五年()及崇祯十年()先后重建。清乾隆时又重修。
重建后改为方形七层楼阁式砖塔,砖木结构。塔身每层飞檐翘角,悬挂风铃,四面辟券门,平座回廊,栏杆环绕,设旋转形木楼梯,可登高望远,仍不失隋唐建筑特色。
旧时,东塔巍然耸立在嘉兴城东,附近一马平川,是登高观赏日出景色的绝好所在。
明人刘圻对东塔登高观日出赞美有佳,赋诗曰:
浮屠百丈壮天涯,我特来登步云梯。
身在太虚红日近,手攀星汉白云低。
清嘉兴知府许瑶光登东塔观日出曾作“东塔朝暾”诗。“东塔朝暾”成为清“南湖八景”之一。诗云:
地临东海晓波黄,缥缈朝云捧太阳。
吴越山河都入照,却绕孤塔早霞光。
明清时期,老百姓在重阳节登高,大多攀登东塔和真如塔,堪称一景。清咸丰十年(),塔的平座栏杆、楼梯及塔檐木构俱毁于战火。民国三十二年()八月间的一场台风,将铜铸塔刹吹落在地,使东塔成了断头浮屠,失去了雄伟大气的神韵。
东塔因年久失修,破败不堪。年,时值“文化大革命”热潮,有关部门决定拆除东塔,后塔砖供建造房屋用。据说,在拆挖塔基时,挖深五尺,底埋红色大陶缸,缸上置圆木桩,上下交叉,层层叠叠,成井字形,用木料约20立方米,其上铺砌砖石基础至地面。出土文物11件,现由嘉兴市博物馆收藏。
笔者曾去东塔旧址寻踪,为从蛛丝马迹中寻觅它的前世今生。在东塔路(原东塔弄)北端的冶金一村小区内见有一处废弃的水泥碉堡,周围楼房林立,碉堡上面堆放了8块大的基石,细看应为东塔寺拆除后殿宇的基石,碉堡四周用钢管做成栏杆加以维护。
据当地老人讲,塔址就在近处,但未见任何遗迹,其早已湮没在岁月中了,昔日的繁华景象已然烟消云散了。问及邻里,皆为之叹惜。
东塔寺始建于南朝梁天监二年(),寺以塔名。寺和塔一起为嘉兴旧时“七塔八寺”之一。东塔寺经历多次修葺,至宋代,寺院规模宏大,殿堂金碧璀璨,环境清幽雅致。
寺院由南向北依次布置有山门、天王殿、塔院东塔耸立、大悲宝阁、华严堂等殿堂。寺院两侧还建有配殿、禅堂、斋房、厢房及其它设施,宏伟辉煌。院内巨竹千挺,凿池引流,飞桥跨空,清静幽雅。南宋嘉定十六年(),宋宁宗为华严堂御赐“华严经阁”匾额。
南宋时,寺院还发生过一件轰动一时的有趣轶事。寺中有钟楼,传说宋孝宗幼年时曾到此登楼,不慎失足坠地,但孝宗屹然不动,后因此改名景龙楼。从此东塔寺声名大振。南宋张尧同有《嘉禾百咏·景龙楼》诗云:
千秋传异彩,百尺护雕阑。
欲识金龙瑞,丹霄试仰看。
明清时,东塔寺依然晨钟暮鼓,香火鼎盛。当时,东塔寺是嘉兴城外最大的寺院,不亚于城内的精严寺和楞严寺两大寺庙。在清咸丰时大部毁于战火,同治年间重修山门和禅堂。20世纪60年代,塔毁后不久,寺因破败不堪,也被毁殆尽。
相传,东塔寺址原为西汉朱买臣故宅。旧时寺后有朱买臣墓,墓碑刻明嘉靖时嘉兴知县卢楩书“汉朱买臣墓”字样。南宋张尧同在《嘉禾百咏》中就有《朱买臣墓》诗:
世事春风转,荣枯一梦间。
绣衣人不见,孤冢旧家山。
西汉武帝时朱买臣,家贫好学,靠打柴谋生,穷困潦倒,其妻不耐贫苦,因贫而羞,离他另嫁。朱买臣50岁时经同乡严助推荐,拜为中大夫,后出任会稽太守。赴任时,遇见前妻和他的丈夫在路旁,据传有“马前泼水”即“覆水难收”的故事,流传至今。
其实,朱买臣对他们以礼相待,安置在衙署供养,后其前妻自感懊悔羞愧上吊而死。朱买臣对过去曾有恩于他的人都悉数报答恩情。朱买臣墓同样也毁于“文化大革命”之中,其地建工厂宿舍。
近闻,东塔重建及东塔寺遗址公园建设在热议之中,期盼能早日付诸实施,让历史文化重新走进广大百姓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