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兴市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嘉兴船娘阿真和穆家洋房 [复制链接]

1#

陆大雄

年6月1日,上海《申报》刊登了一篇标题为《初夏的嘉兴南湖船娘》的文章,通过对南湖船娘生存状态的描写,直指当时的社会现实,文中写道:

“至于一般船娘的来历,大都是从农村中挤出来的,伊们的年龄最幼的还只有十五六岁,至多也不过二十五六岁,但在二十岁左右的较多数,然而伊们也是为了生活而出来挣扎的。其唯一换取生活的工具,也恰如都市里的歌女、舞女,甚至女向导一样,无非是一些青春和色相,自然伊们便因此而成了那些有闲有钱人们的消遣对象”。

似乎在告诉人们,以烟花著称的鸳鸯湖上,停泊着许多的花船,船上住有许多个女儿,天天浓妆淡抹,在出卖她们的青春。然而,如果时光倒流到十几年前,即20世纪20年代末,嘉兴船娘阿珍与沪上官绅穆湘瑶结下的一段奇缘,则又展示了另外一个悲情故事,为我们揭开了穆家洋房神秘的面纱。

当时,作为沪上官绅的穆湘瑶来南湖游玩时,结识了年轻漂亮的船娘阿真。已年过半百的穆氏即被船家少女健康、青春的美色所迷,想纳为己有。一打听,少女只有19岁,还没有婆家,两人又有共同爱好——昆曲。穆湘瑶娶花季少女阿真为妾,无异于“满树梨花压海棠”,深为宠爱。

穆湘瑶,图片来自叶加

年,穆湘瑶为阿真在嘉兴南湖畔的盐仓街(今南湖路)造了一幢三层楼别墅。当时嘉兴县城内人口仅5万余人,私家洋房的建造是比较引人注目的。仅相隔两年后,穆湘瑶又在东门城基路建造了一栋三层华屋,红砖红瓦,通体红色,外加两个阳台。华屋外形是中国式的,但室内都是西洋装饰,每层面积80平方米,占地总面积约平方米(45米×60米),人称“穆家洋房”。

他自己十分喜欢此屋,还准备了一艘汽艇,闲时常常泛舟南湖,谈诗论文,享受湖光水色,人间绝景,以为神仙居。妾阿真性聪慧,又能昆曲,以红颜顺承白发,在此为夫生男育女。穆湘瑶为阿真写有诗句“小名端合唤真真”,可以看出他晚年和阿真在南湖的这段快乐生活。

年,穆氏在嘉兴寄园举办拍曲会(嘉兴人学习昆曲叫做拍曲子,拍曲会也叫昆曲会串)不久后病故,享年63岁。妾阿真从此下堂,一切成为水月镜花,她被逐出穆家洋房退居无锡从此不复南湖伤心地。直到年3月,穆氏家人将洋房租与嘉兴邮政局作为局房,每月仅收取房租而不复居住。

图片来自叶加

年5月嘉兴解放,穆家洋房用作嘉兴邮政局已有两年,当时的军管组遵照《中国人民解放军布告(年4月25日)》:

“凡属国民党反动政府和大官僚分子所经营的工厂、商店、银行、仓库、船舶、码头、铁路、邮政、电报、电灯、电话、自来水和农场、牧场等,均由人民政府接管”指示,将嘉兴邮政局收归国有,从此穆家洋房成为人民邮政局的用房,一直延续使用至年2月搬迁勤俭路新址,此房又成为解放军医院的家属用房………

年10月的一天早晨,我从南湖边晨练回来,在濠股桥上,看到近十位民工正抡起大铁锤在拆除穆家洋房。

这时,晨练回家的章昌江、王丽娟夫妇也看到了此番情景。章昌江从年起任嘉兴市邮电局党委书记、局长,年9月邮政、电信分营后,他任嘉兴市电信局局长兼党委书记,又是嘉兴市邮协领导。我是市邮协常务理事,见到共同关心的事,话就多了。

他对我说:“我以为这幢洋房正在装修,怎么是拆除呢?”

接着他拿出手机:“王洪涛副市长,我在穆家洋房现场向你汇报,现在这座房子目前已拆掉一楼,如不阻止,马上就要拆光了。嘉兴邮电局在这洋房里做了十多年的局房,是否可办一个邮电博物馆?你现在在哪里?我马上来向你汇报。”

接着,章昌江走下桥来到拆迁工地,王丽娟和我也跟在他后面。章昌江找到了工地包工头,敬了一根香烟,说:“你们马上停工,我去向市长汇报。今后房子修复时,仍请你们来帮忙,拆下来的门窗不能运走,要保管好。”

接着章局长便直接打的去了市政府。

不久,市政府同意在穆家洋房原址建立“嘉兴邮电博物馆”,停止拆除,我被聘请参加邮电博物馆的筹建工作。筹建办要求:这是全国第一座市级邮电博物馆,在原址上建立,必须修旧如旧,按原貌修复。此房的产权归市政府,由嘉兴市电信局出资重新修缮并负责布展工作。嘉兴市电信局还和市政府有关部门订立租房协议:规定租赁期限为20年(~年),房租每年元,房租每年支付。

图片来自叶加

筹备就绪,嘉兴邮电博物馆于年5月28日正式开馆。由我撰写经领导审定的珍珠黑花岗岩铭文标志牌(90×60cm)嵌在穆家洋房北墙最醒目的地方,铭文主要内容是:

穆家洋房主人穆湘瑶,字恕再。上世纪20年代,穆氏为沪上有名官绅。年来嘉兴,在盐仓街南湖畔造一别墅;后于今址又建造了这栋华屋,居临濠水,咫尺鸳湖。这是新中国成立后嘉兴邮电发展的见证和发祥地,具有一定的文物价值。

因此,嘉兴市电信分公司出资对该邮电局旧址——穆家洋房重新修缮布置,建立以邮电为专题的“嘉兴邮电博物馆”。希望利用这一独特的文化窗口,全面反映嘉兴邮电发展历程,展示邮电发展的成就和前景,激发人们建设嘉兴、宣传嘉兴的热情,并让它成为见证历史,增长知识,展望未来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开馆后约半年,有一天,我接待了三位来访者:市某局的一位周姓干部带着两位穆氏后人。我问他们是否需要馆长接待?他们说,我们只要了解一下穆家洋房情况即可。我拿出一本《嘉兴邮电志》,翻到第24页,记载如下:

“民国36年()3月1日起,嘉兴邮局移往东门城基路(嘉兴环城东路号)穆家洋房(租用房屋、房主穆家康)租金每月元。”

我告诉他们,我馆史料中尚未发现其他有关穆氏的记载。

其中一位年长者(约70多岁)说:“此房在解放前,是我们租给邮政局的。解放后,邮政局一直不付房租,说此房已收归国有。实际上,在我父病故后,此房房主已转为儿子穆家康和母亲阿真。我母亲出身底层,是位苦命的女人。解放后评成份时,家父已去世多年。因此,家母的这份房产应该落实政策,作为遗产留给我们子女。”

后来又对我说:“过几天可能还要来麻烦你。”就走了。

这三人后来又去找了当年嘉兴解放时接管嘉兴邮政局的军代表助理戴龙邦等有关当事人,又找了有关部门协商,最后落实政策作为私人房产而解决了穆家洋房的遗产事宜。

穆家二位后人在回无锡、苏州前,又来邮电博物馆和我一叙。我向他俩提出了始终不解的一个疑问:“年你们的父亲穆湘瑶来嘉兴盐仓街南湖畔造了一幢别墅,这样好的风景区,为什么两年后又要在东门城基路上另外又建造穆家洋房呢?”

老者说:“关于这件事,家母生前曾向我说过,自住进盐仓街三层洋房后,她就经常生病,有气无力,心情忧郁。这一年夏天,有两个游泳的人溺水,家母发现后,花钱请人打捞了上来。几天后,又有一个人从上海过来在南湖投湖自杀。而且,这三个人都死在洋房附近的湖岸边,家母一想起捞上来的场景就害怕。家母还说过,你父亲也认为当时盐仓街的房子选址欠考虑,偏远,交通不方便,房子也造得太小了,没有造裙房,管家和佣人无法一起住在院内。后来东门的洋房造好后,南湖畔的这所房子就由家父转让给一个姓陈的朋友了。”

穆氏后人的这番话,使我了解到穆湘瑶为什么先后在两处建房的原因。

近日,又查了有关资料了解到穆湘瑶其人其事。原来,穆湘瑶为上海浦东杨思人,出身于棉业世家,平生乐善好施。清光绪年间,赴南京参加江南科举考试,中了武举人,社会地位随之起了变化。

年10月16日,上海城厢内外总工程局成立,被选举为议董,并任总工程局下警政科警务处警务长。辛亥革命中,参加上海光复和沪军都督府成立活动,被民政总长李平书任命为上海市警务长、淞沪警察厅厅长、杨思乡经董。

年,他见中国棉纱缺乏,空言抵制洋货无效,必须提倡国货,振兴工商业,发展民族工业,才能强国富民,于是他和刚从美国留学归来的弟弟穆藕初积极创办“德大”纱厂,又与当地土绅陈子馨共同筹划集资创建杨“恒大”纱厂,所产“飞机牌”棉纱,行销国内外。同时,又十分重视农业,注重水利、交通建设。

年,疏浚杨淄漤(今称杨思港),费用全由穆氏一个人捐支。年,穆氏又进行第二次疏浚,大大改善了浦东东南地区内河航运。

年,穆湘瑶与南汇朱祥钹合组上南交通事务局,创建上南公路、铁路(全程12公里,能行驶长途汽车,后改建为上南铁路)。穆氏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