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兴市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粮仓的记忆从老粮仓到城市客厅,王店的 [复制链接]

1#

文/图

顾晓鸿

嘉兴自古是江河湖海的泽国,是“鱼米之乡、丝绸之府”。

年,嘉兴城南的马家浜文化遗址发掘出土了大量碳化、如黑玛瑙般晶莹的稻米颗粒。同属马家浜文化的桐乡市罗家角遗址发现了谷粒颗,测定年代为距今多年,嘉兴,由此被认定我国乃至世界最早的水稻栽植地之一。

马家浜先民煮出第一釜喷香的米饭时,意味着人类农业文化迈出重要一步。沿着先民的开拓足迹,此后嘉兴在历朝都是重要粮仓。

从嘉兴地名变化就知道历史与粮食有关。嘉兴古名嘉禾、禾兴,因禾而兴。公元年,三国吴主孙权看到这里有“野稻自生”,以为祥瑞,遂将秦以来由拳县改为禾兴县。为纪念此事,孙权第二年将年号改为嘉禾。后来为避太子名“孙禾”,禾兴县又改为嘉兴县。

虽古有谚语“苏湖熟,天下足”的流传,让苏州、湖州大出风头。其实,嘉兴才是最大的粮仓。

自汉代以来嘉兴江南平原就开始已有屯田记录,到唐朝时就被誉为江南粮仓,“嘉禾在全吴之壤最腴,故嘉禾一穰,江淮为之康;嘉禾一歉,江淮为之俭。”(唐·李翰《嘉禾屯田政绩记》,“嘉禾屯田”成为江南粮仓的代名词。

时代进入新中国初期。粮食安全与储备成为当时之急。年在王店镇塘东街13号长水塘的东岸,有14个圆筒建筑,自西向东三排平行或错位等距离排列,占地面积平方米,这就是王店苏式圆筒粮仓群。该粮仓群建筑形制特殊,规模颇大,在嘉兴同类建筑中较为罕见,具有很高的历史、科学价值,是嘉兴市文物保护单位。

年,王店米厂改制,老粮仓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谁也想不到,沉寂多年后它会因为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的契机焕发新生,并在年入选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瞬间成了王店镇的“网红”打卡地。

“保持原汁原味”在不破坏原有风格,王店镇对老粮仓周边几排单层建筑进行全方位改造包装。从破旧衰败的老房子一点点变成高大上的“城市客厅”。从老粮仓走进“城市客厅”,我们仿佛穿越时空,看到了王店的“前世今生”。

嘉兴各县(市、区)的乡镇保留着很多老粮仓,希望能引起政府的高度重视。让老粮仓从粮食的储存空间变成今日丰裕的精神食粮,让我们对“美好生活”有了更多期待,“家中余粮,心中不慌”。

“民以食为天”。粮食是人们生存的根本,是共同奔小康的基石,基石才能牢不可动。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