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白癜风最好的医院 http://m.39.net/pf/a_4331581.html嘉兴海宁博物馆
海宁博物馆简介
海宁博物馆,位于风景秀丽的硖石紫薇山西侧,成立于年6月。馆藏品余件,从新石器时代马家浜文化延续而下,包含陶瓷、玉石、字画等20余类,层次丰富,结构完整,尤以瓷器、玉器见长。
海宁博物馆
镇馆之宝
海宁博物馆镇馆之宝:兽蹄足辟雍釉陶砚(隋代)
高7.6厘米、直径23.0厘米。此器肩下贴饰兽蹄形足一圈,共20只。砚台上凸,露胎,有10个支点痕迹,凸起部位有研磨痕迹,呈较光滑状。口沿内外及兽足部均施青釉,施釉不均,釉面略有细片纹,口沿唇部有十余处高低部等的滴釉状。底心内凹,露胎。有釉迹和一圈弦纹,凹部有6个支点痕迹,并有一处弧形烧结敲落痕迹。缺4足,6足断后粘结。
了解了海宁博物馆镇馆之宝的“隋代兽蹄足辟雍釉陶砚”,您是否对辟雍砚产生了好奇呢?下面让我们一探究竟吧!
·辟雍砚的发现
年4月,扬州市邗江区西湖镇司徒村曹庄考古发掘现场,考古工作人员在古墓中发现了墓志。忽然之间,天气骤变,乌云密布,刮起了大风。一分多钟后,墓志上的尘土被吹散,“流珠堂”三个字出现在众人面前。现场考古人员震惊了,他们正在发掘的古墓,墓主人难道是隋炀帝?
隋炀帝墓志
考古人员的推测后来得到了证实,这里埋葬着隋炀帝以及当年隋炀帝的遗孀萧后。隋炀帝墓出土文物多件,而萧后墓则出土玉器、铜器、铁器、陶瓷器、木漆器等余件(套)。萧后墓出土的这些器物中,有一件被媒体记者称之为“类似儿时击鼓传花的用具”十分抢镜,这就是中国砚台发展史中的重要一环:辟雍砚。
·辟雍砚名称的由来
至于辟雍砚的名称由来,通常认为源自于周代的学宫制度。
钱穆在《国史新论·中国教育制度与教育思想》中作如下记载:
“辟雍”是古代的一种学宫,男性贵族子弟在里面学习作为一个贵族所需要的各种技艺、如礼仪、音乐、舞蹈、诵诗、写作、射箭、骑马、驾车等,在课程中还有性教育。贵族子弟从10岁开始就要寄宿于城内的“小学”,至15岁时进入郊外的“辟雍”,换言之,他们从10岁“出就外傅”至20岁行冠礼表示成年,中间要有10年离家在外过集体生活。
梅县畬江镇唐墓出土辟雍砚
《小戴礼·王制篇》有云:“天子曰辟雍,诸候曰泮宫”此即言当时的学校。辟雍者,辟借作璧字,言其为一圆形。雍字当写作广字下面加一个邕。邕字乃四方有水,土在其中。广是高屋之形,即指学校的建筑,四面环水。此乃当时天子所辖*府之学校,如同今天的“国立大学”。
泮宫者,泮是半圆形之水。《诗·鲁颂·泮水》,又称泮宫,是为当时诸候有泮宫之证。此为诸候国中大学,即如今的地方大学。国立大学四面环水。地方大学三面环水。在形制上,表明了中央与地方的尊卑之分。此后历代,全国各省县,均有孔子庙。庙旁有明伦堂,堂前有泮水。即承古代泮宫遗制。清代有才入学,即称入泮。
辟雍砚则是对辟雍格局的模仿,圆形,砚面凸起,砚面与砚壁之间形成一圈环形砚池,形制类似于古时的辟雍。
唐三彩辟雍砚
·辟雍砚在历史舞台的谢幕
问题在于,如此讲究且盛行于隋唐的辟雍砚因何从古代砚台的主流中退出了呢?
我们从东晋顾恺之的《女史箴图》,北齐的《校书图》等一些古代绘画作品中可以看出,至少在隋唐以前,人们并不是伏案书写,而是一手持简牍或纸张,一手执笔进行书写,或坐或立,且书写地点并不固定,这就要求砚这种时刻伴随文人左右的器物必须做到随遇而安,而砚足正适应了在不同环境下保持稳定的要求。然而,隋唐以后,随着文房文化的发展,砚作为一种重要的文房用具,被越来越多地相对固定地置于文房书案之上,这就使砚足的存在失去了必要性并开始退化。
(东晋)顾恺之·《女史箴图》
隋至唐初时,辟雍砚的砚足已经很少见到其典型的多蹄足,而是多为多蹄足下附垫环或堆塑多蹄足的圈足,甚至还多见镂孔圈足,这可以说是砚足退化的一种体现。
海宁博物馆馆藏·酒器篇
北宋青白釉温碗注子
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
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在寒冷的下雪天饮上几杯温酒,是古人闲时生活的情趣。嘿嘿,上图这一套海宁市博物馆馆藏的北宋青白釉温碗注子就是古人把酒言欢用的了。直口,直颈,斜肩,腹略收,圈足。肩部对称安流和把。有狮钮形盖。胎质洁白细腻,釉薄,色白中略青。流口有一芝麻点缺损,圈足一支烧点沿一米粒大缺损。狮钮盖口沿二处缺损,并形成两道冲线。
北宋湖田窑温碗注子
北宋·青白瓷注子和温碗组合,就是古时用来温酒的器具。在温碗内盛放热水,使注子(带把酒壶)中热好的酒不易在冬天变冷;酒壶圆筒形的器盖,既防止酒浆外溢,又可最大限度防止酒精挥发。这套其外为温碗,敞口,口沿为六瓣花口,腹部刻花。内为注子,直口,斜肩,肩部刻草叶纹,矮圈足,带狮钮盖。这类温碗注子为成套使用的酒具,用于暖酒使用,保存如此完整,实属不易。
青白釉温碗
青白瓷又叫影青瓷,宋代影青窑的主要产地是今江西省景德镇,江西其他地区及安徽、福建、广东等地也烧制影青瓷。当时,景德镇的产品主要是各类民间日常生活用具,其中食具、酒具较常见。这件带温碗的酒注,是烫酒器皿,通常由酒注和温碗配套组成。五代时已盛行注子、温碗,宋墓出土青白瓷器物中有不少注子、温碗,其造型多仿金银器,瓜棱形器身比较常见。这种器具使用时将注子置于温碗中,温碗内盛热水用以温酒。南方瓷窑普遍烧制注子、温碗,其中以景德镇制品最为精美。除这组器具之外,年安徽省宿松县宋墓也曾出土一组青白瓷注子、温碗,都证明两种器物是配套使用的。因为注子、温碗是配套使用,所以要求两者器形谐调一致,如瓜棱形注子必配以瓜棱形温碗,莲瓣纹注子必配以莲瓣纹温碗。
硖石灯彩
水上彩灯
这是在“硖石灯会”灯彩艺术节上拍摄的水上彩灯。个灯组,门灯、宫灯、摆灯、3D效果灯等各式彩灯璀璨绚丽,吸引许多市民观赏。年版的《辞海》对灯彩的注释:“浙江的灯彩,则以针刺花纹著名。”,“它的起源甚早,相传源于秦,始于汉,盛于南宋,绵延至今已有0多年历史”。“硖石灯彩”是海宁民间艺术的奇葩,源于秦代,盛于唐宋。与“硖石灯彩”相随的“灯会、“灯展”自南宋以来,在民间历代相沿,蔚然成风。是中国著名的民间工艺美术,又是海宁三大文化(灯文化、潮文化、名人文化)之一,以针刺工艺独树一帜,堪称“江南一绝”,誉满海内外。“九陌联灯影,前门共月华海”。海宁硖石镇的民间元宵灯会,素以灯彩之针工精细见长,良宵迎灯盛况,享有“江南第一灯会”的誉称。
海宁博物馆对面是西山公园,西山又称紫微山,是硖石“二山夹一水”独特城市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人文景观和浓厚的神话色彩。宏伟中见清秀,明净中见幽静,近代著名诗人徐志摩就长眠于幽篁碧翠的白水泉畔,钱君陶艺术研究馆也坐落于西山山麓,翻过公园就是徐志摩故居。
这个博物馆不大,参观一个小时就足够了,底楼展出的是在海宁出土的一些文物,一楼有个很不错的恐龙馆。
博物馆二楼的硖石灯馆是一定要来看看的,硖石灯彩早在南宋时期就被作为贡品挂在临安城楼上了,这里展览的灯彩,有很多是需历时一年的时间才能完工,有的彩灯上竟有超过三百万个针孔,做工非常精细,确实很值得一看。
由于海宁离宁波很近,我俩来过至少三、四次,每次都要到这里来看一眼硖石灯彩才过瘾呀。
海宁博物馆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