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兴市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砖场小记砖场属于汝家角汝氏家族中的一 [复制链接]

1#
北京看白癜风哪间医院最专业 https://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nxbdf/

汝德林

作者简介:汝德林男,年2月5日,嘉兴市秀洲区王江泾镇田乐村人,爱好文学,工作之余喜欢阅读文章,看看新闻。

1

地名的由来多种多样,一般在社会的发展实践中生成。我们“砖场”的称呼从何而来难以知晓,但我想与它的某一特殊构成的物质有着密切的关联。

当村上普遍还是泥地场时,突然出现有砖块铺筑的场地,那肯定是一件轰动全村的大事,凡是领衔拔头筹的人或事很容易被深深记住,估计“砖场”这一昵称就这样萌芽而逐渐被大家所接受。

先祖十分注重庭院建设,铺筑场地的青砖,有一个霸气的名字——“王道砖”。

厚厚敦敦的王道砖长毫米、宽92毫米、高(厚)52毫米;除厚度外其规格略小于八五式青砖;青砖是我们当地一种粘土原料的烧结砖,有烧制精良,材质坚硬,耐风化、耐水性好等优点。

老一辈人讲,砖场从设计到施工可谓是匠心独具,每一块王道砖都要经过表面打磨、涂刷桐油等工序;采取这样的方法,主要是增加防滑效果,雨后能及时干燥,久而不长青苔等功效;历经岁月证明,砖场场地确实没有长过青苔。

但砖场区域地势低洼,再加上原宅的不断变迁和通道的修缮,上世纪九十年代时,砖场的场地已被水泥石子覆盖,沉在地下了。

“砖场”属于汝家角汝氏家族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同根同宗,相同的血脉在历史的长河里不断繁衍生息、汨汨流淌;很遗憾没有见过祖上留下有价值的文字记载,以前老屋存在时,或多或少遗存着一些痕迹——犹记得那些长凳、水桶等家什用品上有“天香汝记”的字样;

当目睹一座座老房子渐渐变成现代的建筑后,铿锵古韵也渐渐随风远去,如今想追溯历史,做出更好的考证,也只能把那些口口相传的记忆当作了解和传承的窗口了。

2

“砖场”位于东经°42’44”、北纬30°56’13”,在汝家角自然村的西端.

原场地东西长13米左右,南北宽9米左右;西距田禾浜河20余米,东与隔壁院落的汝子荣、汝永昌等户相邻,南接“前石路”,北至“后石路”,两条前后石路呈东西走向,与村落里的小弄、小巷互通。小河的边上,条石砌筑的大河埠至今还在,所不同的是添了些混凝土加固。

曾经,河埠是人们提水、淘米、浣衣洗刷、船只往来的重要依托之所;汝家人日复一日起早摸黑的日子里,总是从河埠开始,又从河埠结束。

解放后,河埠南造起了一座石墩木板桥,后改铺水泥预制板,以大队名称取名“新农桥”,年往北移20多米,建起了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弧形台阶桥,年改造为平桥,方便了村民的出行。

“砖场”大部分的房屋围绕场地构建,这种形同四合院的建筑风格,是我国许多地区共同釆用的院落布局,是祖上先人安居乐业、凝聚亲情、团结族人的智慧结晶。

“砖场”曾经是农业合作社、生产队的活动中心,是浸种催芽、扬晒谷物的主要场所;场地里常堆有柴囤,那是我们小时候躲猫猫最好的隐藏之处。

3

场地南,正中是墙门,从我记事起已没有门扇,前后贯通,约3米宽、4米进深,是院落南首出入的主要道口。

墙门左右各有坐北朝南的平房;东侧是我祖屋几家的下场屋,呈两进式并列,一条很窄的夹弄分隔,屋檐相对。

其北面一进,西一间归汝阿大,从墙门的侧面进出;东一间归汝小龙与汝掌生(系叔侄),连接自家的楼房进出;其南面一进,西一间归汝金巾,东一间归我家,我们两家是朝南门面,屋檐下恰好是东西走向的“前石路”。

墙门的另一边,也就是西侧,从老一辈人那里获知,原紧靠墙门的这几间房子,属汝四官家的住宅;汝四官小名小小毛,这个小名源自于他的父亲汝小毛,由于过去不是很重视取名,同名的较多,为了适应记性上的方便和区分,老子叫小毛,小子被直称为小小毛,让人一听就知晓。

小小毛早年娶妻于海盐西塘桥,是一名做蒸笼竹器的手艺人,长期在嘉兴南部经营生意,后因发展需要举家迁往西塘桥,并将老宅悉数拆走,留下了一处空域。

经了解与小小毛住宅相邻的还有几间横屋,属于汝桂生等户的下场屋,但何时何故拆除不详。儿时我们所看到的那些零乱的几间猪舍、柴堆作、坑缸基(茅坑),原是他们的住宅地。

上世纪七十年代,每年的春节,小小毛到他姐姐家省亲时,一定回故地重游,与老邻居互致问候,在场的乡亲争着让坐奉茶,聊这聊那,气氛相当热情友好。其实,小小毛的姐姐嫁在市泾村,我哥在一次与他外甥闲聊时,得知小小毛的儿孙们一直在海盐县西塘桥镇生活工作。

在我的记忆中,大约是年春季的某天,小小毛与几家户主讨论着拆除墙门的方案,经一致同意后,不到半天时间,墙门便在一片尘埃之中夷为平地,拆下来的桁条、椽子等财产按股份进行了抓阉分配。

4

场地北,是坐北朝南的平房,该房子我们尊称为上场屋,显得比较高爽,房屋初建时为三间,西首一间汝桂生家,东首一间汝阿土家,中间是公用正间屋(中堂屋),正间屋的建设费用由各户按股出资,主要用途是参股的“砖场”家庭遇到红白喜事时,有权临时使用;

同时也是一处传统“唱俗”拜家堂(祭祀)的场所。当时,正间屋的上方设有小阁,我们称呼为家堂(近似于祠堂、家庙的形式,但规模不大),摆着每家祖先或故人的丄字形牌位,上有毛笔墨迹书写着相关名讳信息。年后家堂破除,牌位一并烧毁。

我们很小的时候,看到上场屋只剩两间,汝桂生一家住着,东首这一间成了空白地;据说,早年汝阿土去了大坝村韩家兜做上门女婿,家中已无人,若干年后便把房子拆走了。年代中期,汝桂生的儿女们在原地翻建了三间平房。

5

场地西,是汝金林家的四间平房,坐西朝东,与我家祖屋相对。他家的北面曾相邻着族人汝小狗坐西朝东的几间宅屋,其北首紧挨“后石路”,是“砖场”北口出入的要道;

经上辈人所述,汝小狗早年入赘在大坝村史家路,家里无其他人员,后来,房子不知何故失火,被烧毁一空。

我们自幼就目视着邻家在这空地上种种菜、搭草棚养养猪,却不知原来有其一段沧桑变故。

场地东,是我们几家坐东朝西的祖屋,两进式建筑,前排平房、后排楼房;我在《追忆祖屋》一文中有详细描述。

以前住在砖场的祖屋时,总喜欢抬饭碗串门,谁家锅里缺饭了就向另一家借一碗;往往借半碗还一碗,借粥还饭成了一条不成文的习惯。夏天,没有电风扇,傍晚,场地泼上一些水,各家各户将桌子挪到场地上,吃过夜饭,小孩则横在那种宽阔的“并春凳”上数着星星乘凉。

人们在这四合院落内亲如一家,团结互助,和睦共处,夙兴夜寐,耕读传家,过着集体群居式的生活,其乐融融。

6

几十年过去,“砖场”薪火相传,代有人出。

改革开放以来,人居环境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由于受祖屋空间的制约,多数人家先后跨出老宅,异地安家;近年来,不少已在城镇置业,年轻一代扛起了家庭的重任。

如今的“砖场”虽没了朝夕相处的热闹,但淳朴的民风民俗依旧,有召必应的乡邻互助依旧,那份兄弟情、姐妹爱始终没有变。

“砖场”的后人们在新时代背景下以梦为马,勤奋耕耘,创业创新,又是一幅美丽的新画卷。

--END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