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赶鱼”
早上和老伴上街买菜,路过青少年才艺培训中心,广场上一排排电瓶车歇足歇满。马路上还接一连二不断有汽车送孩子过来,小朋友从车子里出来,背着各式各样的乐器或画板,一蹦一跳地走进培训中心的大门。噢,一年一度的暑期培训又开始了。老伴问我:“你小时候暑假玩点啥?”我说:“我们农村的孩子,那时,没有别的地方可去,竹园里捉捉蜻蜓,看看蚂蚁打架,或者粘粘知了蝉。”停了停,“不过最好玩的是跟父亲去看‘赶鱼’。”提起“赶鱼”,话题便多了起来,我们一面走着,一面详详细细地“探讨”起来。“赶鱼”的时间一般是大伏天。那时农村里正好忙里贪闲,棉花开*花,已不用管理;水稻田里,耘耥除草施肥也告一段落。年轻的农民闲不住,早早把“赶鱼”的用具准备好了,跃跃欲试。“赶鱼”的用具就两样,一样叫“笼罩”。它用竹篾编成,园台形,下口大,上口小,无底,比八仙桌高点。周围是六角形的孔洞,洞的大小只能通过小鱼小虾。上口固定一块园形爿,的中间开个园洞,穿一条细绳,细绳可以把口子收紧或放松,叫做“笼头”。另外一样叫“赶”。“赶”用2根2米左右长的细竹子,中间用绳扎牢后分开成X形,再分别把它们弯成弓形,两端用绳子缚住,左、右、背后、底下四周用围起来,留一个“赶鱼入”的门口。有点像现在露营的帐篷。三伏天气,烈日炎炎。饭后1点钟左右,村上王家宅基的几个积极分子,有的掮着“笼罩”,有的扛着“赶”,提着鱼篓,鱼篓里塞条裤子,三三二二,一面大声喊:“赶鱼罗!”“赶鱼罗!”一面慢吞吞地过来。听到喊声,曹家宅基、唐家宅基…纷纷响应。于是赶鱼的队伍越来越大,浩浩荡荡。我的父亲,一般扛个“赶”。天这么热,太阳这么*,我要跟父亲去看赶鱼,母亲总是不许,怕晒着我。不过最后,让步的总是母亲,临出门前她还要帮我戴好草帽,让我帮父亲拿一条替换的裤子…那时,人少,荒滩多,无主的池塘多。“赶鱼”最理想的池塘一个篮球场那么大小,里面的水不能太深,领头的先下去试水,凭经验和感觉,喊一声:“可以,下来!”第二个马上出手,把笼罩抛向池塘中间,然后身子一跃,两手按住上口,把笼罩压到河底。人再从上口进入笼罩,用脚四周一掏,感觉罩里有戏,再把“笼头”收到自己的脖颈里打结扎牢。这时还要请边上的人帮忙,用力把笼罩跟河底压实压严。然后慢慢地蹲下去,有时还要扎个猛子,甚至吃两口水,方能把一条二三斤的黑鱼捉牢。为了怕它逃跑,把鱼鳃挖掉后再塞进固定在笼罩外面的鱼篓里面。接下来,笼罩纷纷在池塘中心翻过来翻过去。父亲在河边,用脚把吓昏了的鱼往自己的里赶一下,提起来,刚要离开水面,“啪啦啦”一声,到了一条一斤多点的“*板蝍鱼”。扔到岸上,让我装到鱼篓里。甭说有多开心!鱼就是这样被赶来赶去,赶得昏头搭脑,赶得走投无路,纷纷“缴械投降”。大约经过一个多小时左右,每个人的鱼篓里装得差不多了,池塘里的鱼也捉得差不多了,便一个个从池塘里爬上岸来,光着雪白的屁股,换下湿漉漉的裤子,凯旋而归。一路上有的还要哼几声山歌唱两声小调。回到家里,母亲把鱼杀好洗干净,油煎、炒爆…太阳下山,我跟阿姐把场地打扫干净,扛出一张半桌,放到场的当中,再帮母亲把烧好了的虾呀、蟹呀、鱼呀,一盆盆端到桌上。这时,母亲关照我守在桌边“看猫”。小猫闻到鱼的香味,喵呜喵呜乱叫,一会从这边跳上来,探头探脑,我挥动小手把它赶了下去,一会又从另外一面跳起来…真是一只馋猫!正在不可开交的当口,母亲拿了只猫食盆,里面放了点米饭,再过来淘点鱼汤,放进几条螃皮鱼,小猫就乖乖地跟了过去,先用鼻子闻闻,再用舌头舔舔,然后叼起条“螃皮”大口大口地吃了起来…我姐在桌子四周布置好了几条矮凳,一家四口围拢过来。这时,场边树上的知了,还不知疲倦地唠唠叨叨,好像在为我们歌唱。在太阳的余辉之下,母亲帮我挑了一只最大的螃蟹,剥开来,送到我的面前。父亲高兴,倒了一盅*酒,一小口一小口地咪着,同时不无得意地品尝着母亲的厨艺。这样的家宴一真要进行到天黑,蚊子出来进攻之前,才慢慢地收场。母亲一面收拾,一面还会嘟哝:淘鱼摸蟹“并家穷”。小菜好了,胃口好了,不但把计划中第二天早上烧粥吃的冷饭全部吃光了,还要搭上油盐酱醋柴…听到这里,老伴说:“此乃原汁原味的“农家乐”,何其乐也!”我听了之后:“你算了吧,还要文皱皱的。”注:1.耘耥。耘,稻田里手工除草;耥,用耥耙除草。2.爿。园形或方形的小块片。3.螃皮。螃皮鱼,鱼体侧扁,高而短,略呈卵圆形。体长约4~15厘米。头小,眼大。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