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马加泽
年秋,我从部队转业回到地方。离开家乡虽五年有余,但变化甚微,还是解放前的老样子。
到年,当时的嘉兴市市长武晓山,给人民办了件实事,就是把当时嘉兴东西向的四条小街小巷,即芝桥街、张家弄、学前街及庙前街,进行大规模的拆建、拓宽与打通,成为市区东西联接环城路的主要干道,统称勤俭路。
全长余米,宽约20米左右,成为当时嘉兴市区最宽最长的一条马路。
但至上世纪80年代初撤地建市时,这条路除刚拓宽时新建的新华书店、新联百货店、兰台药局、嘉兴旅社等二层新房,及在70年代建造的第二副食品商店、手工业局等少数楼房外,长期以来没有新的建筑物出现。
这段时期,人行道的北侧还有许多解放前遗留下来的老房子,市容市貌很差。
说到路面,一段时间为石子路,人行道大部分还是泥地,至年才改为沥青路,人行道逐渐地铺上了水泥板。
为什么建设如此缓慢?
原因是这段时期,年年搞取治运动,不重视建设。举一例:从解放前遗留下来的寄园剧场,解放初由人民政府接收,改为人民剧场,但剧场已破烂不能使用,非翻建不可。
当时虽批准原地翻建,但实施过程中却困难重重。一、缺乏资金与建材,二、动不动就会触犯当时建“楼堂馆所”的一条業令,所以建建停停,还要批判检查,折磨了许多年,至60年代初才完成一座观众厅。门厅这个尾巴,直拖到年才开始建造。
年进人“大跃进”时代,“大办钢铁”人人参加,一个单位或一个系统都要建造一座小高炉。勤俭路的空地上,当然也出现了许多小高炉。夜夜火光冲天,通宵达旦地在“炼钢铁”。
三年困难时期,粮食相当紧张,上面指出用“瓜菜代”。于是在勤俭路两侧的人行道上,有的刚铺上水泥板,就被挖掉种菜。在兰台药局门前,人行道最宽,已铺上13块水泥板,财政局领导来视察,说13块太浪费了,铺上两块可以走路就够了,其余的挖掉用来种菜。
有一天,在文化馆门前,工人们搬来许多铁路上用过的废铁轨,堆放在人行道上。我问搬来做啥用?
他们说:
勤俭路要建成一条南瓜街,用铁轨来搭南瓜棚。后来南瓜棚居然搭成一小块,也生出了二三只南瓜。当时我纳闷,南瓜不值钱,为什么非要用铁轨来搭,未免太浪费。殊不知当时为了完成一件政治任务,都会不惜一切代价的。
到“文革”时期,勤俭路因地处市中心,要开展大批判,这里便成了黄金地段。于是一夜间,把勤俭路两侧人行道上的梧桐树锯成光头,二三天内大批判牌林立,成了一条大批判的步行街。
一时间,大字报、大标语铺天盖地,连商店的招牌橱窗上也覆盖了大标语、大字报。这条大批判街几乎持续了整个十年“文化大革命”的全过程。
年1月15日,一场规模空前的武斗,亦是嘉兴“文革”史上最大的一次惨案,所谓“1·15”武斗事件,就发生在勤俭路上。
当时市内群众组织分成造反派(联总指)和保守派(革联司)两大派,平时经常有摩擦。到年底,为抵制造反派的“胡作非为”、“无法无天”,全市保守组织集体日夜静坐在勤俭路上表示抗议。
后来为了避风雪,干脆搭起了帐篷作长期打算,搬进了日常生活用品和睡被,日夜生活在马路上的帐篷内。一条勤俭路,从环城东路至禾兴路口约一公里的路上,搭帐篷无数,参加的人数达上千。交通堵塞,行人走路困难。这样的时间持续一个多月。
转眼到了年1月15日晚,造反派为了显示他们的威力,一声号令,发动了总攻击。一瞬间,一场惊天动地的武斗发生了。
当时一片嘶杀声、口号声,响彻夜空。经过一夜的搏斗,翠日清晨,路上看到的是一片狼藉,满眼凄凉,人影绝迹。留在路上的是破碎的帐篷、打破的锅子、散落的被子和鞋子。可见当时双方斗殴的激烈程度。
那晚究竟有多少人伤亡,事后没有公布。所知道的,从人民剧院屋顶上坠下一名三中学生,当场死亡。这天早晨,还发现文化馆院子里,有一位治金厂老工人被长矛枪捅死。
“文革”后,打倒“四人帮”,文艺的春天来临了。坐落在勤俭路上的人民电影院,把过去批判为“毒草”的影片逐步开放放映。人们对过去影片的如饥似渴,盼望能看到一部电影的心情,简直无法用语言形容。
这段时间除复映旧片外,亦放映许多较好的影片,如《天云山传奇》、《芙蓉镇》、《牧马人》等,影响很大。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撤地建市20年来,嘉兴与全国一样,城市面貌、人民生活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是有目共睹的事实。
勤俭路也不例外。现在的勤俭路,绿树成荫,高楼林立,商业繁荣,马路宽阔。东西两端建起了“嘉禾桥”与“勤俭大桥”,贯通了河东河南。尤其是“勤俭大桥”,晚上灯光灿烂,成为禾城一条亮丽的风景线。
人民剧场与嘉兴电影院也进行了翻新,文化娱乐项目多样,满足人民的文化需求。熙熙攘攘的勤俭路,呈现一派紫荣、欢乐、祥和的新气象。
(写于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