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船
大秀在南湖
年7月底,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由上海转移到浙江嘉兴南湖一艘画舫上继续举行,庄严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这条普通的画舫,因为见证了党的诞生,而获得了一个永载中国革命史册的名字—红船。
红船情、守初心、担使命。近日,菏泽籍儿童文学作家大秀精心创作的长篇小说《红船谣》,由春风文艺出版社出版。《红船谣》这部红色主题小说,以儿童的视角,讲述了一个村庄、一座城市、一个国家的发展巨变,描写了嘉兴南湖优美的风景,赞美了平凡人热爱生活、甘于奉献的崇高精神。
为创作这部10万余字的红色主题长篇小说,大秀用两年多的时间,走遍了嘉兴的角角落落。《红船谣》出版后,得到广大专家学者、读者的好评。那么,这是一部怎样的作品?记者昨日对大秀进行了采访。
红船精神,
永远的初心
“《红船谣》虽然刚与广大读者见面,但构思立意却要上溯到两年前。”7月6日上午,菏泽籍儿童文学作家大秀在接受记者电话采访时说。由于工作关系,大秀已经在浙江嘉兴生活了15个年头。这15年来,他记不清去过多少次南湖,南湖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早都让他有亲切感。
年春天,大秀陪一个远道而来的朋友去南湖湖心岛观光。烟雨楼下,络绎不绝的游客在红船旁拍照留念。他站在烟雨楼上向远处张望,一排排高楼大厦拔地而起。
“那一瞬间我有恍如隔世之感,与十年前相比,嘉兴变化之大令人惊讶,用日新月异形容一点也不为过。嘉兴的发展变化只是中国发展的一个缩影。作为文字工作者,我决定创作一部以嘉兴、南湖、红船为背景的红色题材小说。我想通过文学艺术的形式,讲述一个村庄的发展历程,讲述一座城市的发展变化,讲述中国的发展巨变。”大秀说。
《红船谣》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在筹划建党百年主题活动时,小学老师青菱回忆起自己学生时代经历的感人故事。在嘉兴南湖湖畔,曾有一个小渔村,叫许家村,女孩青菱从小生活在这里。渔村里有人负责维护、看守红船,并摇着船把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从渡口送到湖心岛瞻仰红船,以实际行动诠释着红船精神。作品刻画了以老船匠和父亲为代表的平凡党员的光辉形象。南湖和红船具有独特的象征意义,这部作品通过红船旁一个小村的沧桑巨变,以小见大折射出中国的发展变迁。
自年春天开始,大秀开始创作《红船谣》。为了写好这部作品,他多次去南湖红船、南湖革命纪念馆、嘉兴市档案馆、许家村旧址等地考察并搜集资料,在那里一待就是整整一天。
决定小说成败的关键
是细节
《红船谣》以红船旁的一个叫“许家村”的小渔村为背景展开故事。“因为我常年生活在南湖边,这也是我讲好红船故事的优势所在。我与南湖的感情是融入到血液里的,融入到骨子里的,是难舍难分的。创作一部作品,一定要全身心投入,要不顾一切地走进你要创作的那个世界。我想这些我都做到了。”大秀说。
对于一部作品从“怀胎”到“出生”,每个节点都很重要,参与分娩的每个人都很重要。为了让这部作品不留遗憾,去年11月,大秀邀请春风文艺出版社责任编辑尹明明到嘉兴南湖参观。“她亲眼见到了南湖,见到了红船,见到了嘉兴这片革命热土,心里自然而然对嘉兴对南湖产生了情愫,工作起来就会得心应手。这些前期准备工作和铺垫,对打造好这部作品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大秀说。另外,从制作方面讲,这部图书特色也很明显。它装帧很精美,双色印刷,图文并茂。
“对小说而言,我觉得决定一部作品是否成功的关键是细节。一定要做到准确无误,生动形象。”大秀说,“比如,我在这个故事里,写到20世纪80年代的小学。当时我查阅了很多资料,有的说当时小学是5年制,有的说是6年制,我也一直很迷惑。为了弄清楚那个年代嘉兴小学学年制的细节,我向退休教师和教育工作者进行了求证。”
两年多时间,
走遍嘉兴角角落落
在《红船谣》里,大秀以细腻的笔触,为广大读者描写了一幅风景优美、民风淳朴的图画,细节详实、情景逼真,非常具有代入感。这不由得让读者追问,这个“许家村”真实存在吗?
据大秀介绍,许家村是一个真实存在的小村庄,位于南湖的一角。那曾是一个十分美丽的小渔村,《红船谣》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养鱼、种菱、摆渡,许家村村民依南湖而生,持续了好几百年。
许家村因南湖而富饶,因南湖而美丽,许家村人的生活也因南湖而精彩。在《红船谣》中,许家村是一个无比美丽的小渔村,那里林木成荫,水路交错,渔船错落有致地停靠在湖边,水鸟在芦苇丛及荷花荡间飞舞穿梭,菱叶染绿了湖面,湖水清澈凛冽。
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许家村靠南湖吃饭。改革开放后,小渔村办起了企业和水产养殖业,经济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20世纪80年代,许家村办起了湖滨旅馆、自行车零件厂、扬声器厂等企业。这里自主生产的产品曾畅销海内外。经济发展了,许家村有了小汽车,修起了公路,人们的生活越来越红火。
随着城市开发建设,渔村人上了岸,纷纷搬进了干净漂亮的新社区,成了城市居民。许家村年拆迁,成了历史名词。
为了讲好故事,大秀有一段时间几乎住在了湖心岛和许家村的旧址,在湖心岛和许家村一待就是整整一天。“闲暇之余,我喜欢和那些曾经生活在湖边的老人们攀谈。他们中有老渔民,有种菱人,有造船的老船匠,还有曾经的红船守护人。回忆起过往,他们仿佛有讲不完的南湖精彩故事。”大秀说。
一条大运河
连接小说和世界
在《红船谣》里,有不小的篇幅在写与大运河有关的故事。“我一直觉得大运河很神奇,这条拥有多年历史的长河,是至今还流淌着鲜活血液的中国血脉。它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有很多故事值得我们挖掘。大运河文化也是《红船谣》这部作品的另一个看点。我想通过一条大运河巧妙地把南湖和许家村贯穿起来,把外部的世界与南湖、与红船联系起来。”大秀说。
浙江嘉兴是大运河穿过的城市,无论是城区还是郊外、小镇,很多地方都能见到大运河。沿大运河有很多大大小小的码头和人家,很多人祖祖辈辈就生活在大运河边。
“我那些日子实地走访考察了大运河,走访了一个个码头。运河里运送货物的货船很大,尤其是你靠近或者走上去,更能感觉到它的雄伟庞大。”大秀感慨道,“我记得有一条来自山东的货船停靠在码头上。大船的男人坐在船舱里喝茶,女主人在做饭。中午,喷香的米饭从船舱里飘过来,让人垂涎欲滴。善良的大哥大姐邀请我在大船里吃饭。那天,天气预报下午有台风,所以,他们要第二天才能出发。坐在船头,我听他讲了很多他在大运河生活的所见所闻。我心里立马升腾起对大运河的敬仰之情。我也仿佛看到了故事里的那位伟大而又慈祥的父亲形象。”
在《红船谣》之前,大秀曾经创作了《皮影班》、《麻花辫》等作品。那么,与以前的作品相比较,《红船谣》的创作难点在哪里呢?
“创作《红船谣》之初两三个月我没敢动笔,而是一直穿梭于嘉兴各个角落做准备工作,比如,实地走访考察、搜集整理素材、人物采访等。”大秀说,“这期间,我反复在脑海里确定各个人物的形象和故事脉络。等准备工作做得差不多了,故事的轮廓和人物形象便渐渐浮现在脑海里,我才开始动笔。”(记者姜培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