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兴市论坛

首页 » 问答 » 地理 » 江南民间美术嘉兴灶头画
TUhjnbcbe - 2021/1/15 10:50:00

在嘉兴农村,只要你走进农家厨房,就会看到都有一座用来做饭、烧菜的灶头,而且,不论是二眼灶还是三眼灶,从灶山、烟箱到灶身都画有各种不同的图案和纹样,配有不同内容的文字,这种依附于灶头上的壁画,当地人称“灶头画”。

从上世纪80年代后期起,我们拍摄了多张图片,走访了10多位专门从事砌灶描画的民间泥师,记录了嘉兴地区平湖、嘉善、桐乡、海宁、海盐、秀城、秀洲农村灶头的历史变迁和灶画的传承与变化,并对这一民间美术的抢救保护和继承发展进行了初步的研究。

一、砌灶习俗及灶头构造

嘉兴农家砌灶头一般都在厨房的一侧依墙而建,砌灶既讲究位置,又讲究时间。先前,砌灶的位置都选定在住宅屋的东南间为灶间,因为灶君神位最大,其位置有讲究。农家砌灶头的时间,常选定在农历九月九,即重阳节。在打灶的过程中还有两个习俗。一是打灶底时,长辈会让家里的小孩离开灶间,民间传说如不离开的话,会把小孩的*灵压在灶底。二是整座灶头砌完后,只粉刷灶的正面与侧面,而背面留下毛坯。据说,背面粉刷后,农家的三牲会养不好。

嘉兴农家灶头的形状有三类,一是花篮形,灶脚砌成六边形,当地称“花篮灶”;二是长方形,人称“小方灶”;三是书桌形,人称“桌灶”。灶的大小,一般根据每户人家人口的数量和需要,砌成二眼灶、三眼灶、四眼灶(指放置铁锅的数量),有的人家为充分利用能源,在锅的外侧中间放置汤罐。灶头看似简单,但构造相当复杂,灶的正面有灶脚、灶身(灶肚)、灶台(灶面)、烟箱、灶山(灶君堂)、灶顶(烟尘板)、灶帽,即烟尘板上砌高约10厘米至15厘米的翘角,这在平湖、秀城的农村较流行。灶的背面由下灶山、烧火口、出灰口等几个部分组成。

二、灶头绘画部位及工艺特色

嘉兴农村灶头绘画的部位,主要是灶身、烟箱、灶山(灶君堂)、灶帽。民间泥匠根据灶的构造情况,灶画所绘的数量也有所不一,多则15至20幅,少则10至15幅,大小不等,形状不同。绘画的内容一般为六大类:一是花卉植物类,如荷花、石榴、仙桃、牡丹、万年青等;二是动物类,如鲤鱼、喜鹊、仙鹤、龙凤、大公鸡等;三是财神类,如八仙过海、聚宝盆等;四是历史故事类,如赵云救阿斗、古城会等;五是风光风景类,如宝塔、日出等;六是花边装饰类。配有的文字大多为福、喜、年年有余、吉祥如意、人寿年丰、人财两旺等吉祥语。

农家的灶头多由民间泥匠在主人选定的日子,由两位师傅在一天内用青砖、纸筋、石灰砌成的和用特定的颜料、调料画成的。新砌一座灶头,如砌成二眼花篮灶,且整座灶头全部绘上画,画工用时则一天还需加一个晚上。在时间上,半天用来砌砖、粉刷,半天用来画画。作画时,先在要画的灶面上刷一遍白石灰水,用墨水(早些时候用锅煤灰调成)画边纹线和画框,然后在每个画框中绘图填色。采用的颜料为三花粉或水粉(现多采用水粉广告色)。为使颜色鲜艳且能渗入灶壁不流滴,老艺人常将白酒调入颜色。

农家的灶头,是根据灶的功能而构造的,每个部位既有自身的实用功能,如灶脚、灶身、灶台和灶山,也具有民间信仰、习俗部分等精神文化功能,如灶君堂是用来祭灶神的。民间艺人根据灶头的布局和作用,赋予特定的绘画内容,往往具有以下的特点:

1.画面匀称,布局合理。嘉兴农村灶画在结构和排列上,单幅灶画构图完整,景物造型清晰朴实。多幅画面组合时,大小有别,错落有致,图文并茂,而花边纹样既是单幅的边饰,又是多幅画面组合的通联图案,尤其是各种花边纹样通过各种回纹式的、水波式的、竹节式的装饰,将每幅不同内容的画面衬托得鲜艳夺目,一眼望去像是多景式集中展示的壁画。

2.构图饱满,造型夸张。民间艺人常通过师傅的传授以及自己才艺的发挥进行作画,没有画稿,也没有固定的形式。在作画时,随笔运行,一气呵成,不讲究所绘景物的造型是否准确,只求大红大绿、大吉大利。因此,形成构图饱满、造型夸张的特点,既有民间剪纸的简洁明快、蓝印花布的平面造型,又有箱柜画的兼工带写。

3.主题突出,装饰性强。灶山、灶君堂是一座灶头最显眼的地方,因此也是灶画的主要部位,民间艺人常常在这两处作重点绘制,且画面比其他部位稍大,时常将“聚宝盆”、“鲤鱼跳龙门”、“迎财神”等内容画在这里,以突出主题。在线条装饰上浓重鲜明,同时画上竹节式的花纹,以示“节节高”。在海宁、海盐农村,不太注重灶头、灶身的绘画,但在嘉善、秀洲、秀城的农村,灶身部位所绘的图画上下呼应,视觉效果更强烈。

4.色彩鲜艳,对比强烈。灶画所采用的颜料大多是水粉,使用的基本色为红、*、蓝,即三原色。作画时,强调对比而不注重调和,例如花枝草叶大都用蓝色、绿色,花卉用大红色。黑色在整个灶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老艺人往往用墨线勾勒画廓,然后用颜色填入,加上空白处的白色、点缀处的*色,使各种色彩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看起来黑白相间,红蓝相映,对比强烈,鲜艳夺目。中国传统观念中红、*、蓝被称为三原色,老百姓朴素地称为“吉利色”,它极力显示特有的张力和刺激性。也正是这种色彩意识,造就了嘉兴灶画的鲜艳绚丽、明快响亮和火爆热闹的特征。

三、嘉兴灶画与周边地区的异同

江南农村的灶头,是江南民居建筑的一个部分。同处鱼米之乡的湖州、上海、杭州等地与嘉兴一样,其农户新建一所住房,亦必在厨房中新建一座灶头。然而与嘉兴地区相比,呈现两个相同、四个不同的特点。两个相同点是:灶头的实用功能相同、灶头的大小相同。四个不同是:

1.形状不同。嘉兴灶头多为花篮形,周边地区多呈方桌形。

2.结构不同。嘉兴灶头结构复杂,造型多变,绘画丰富耐看,而周边地区的灶头结构略为简单。

3.绘画不同。嘉兴灶头绘画讲究面积多、整体视觉效果强烈,而周边地区的灶头绘画部位少。除上海金山的灶画与嘉兴整体面貌基本相同外,余杭、诸暨的农家灶头,大多无绘画的传统,均为“白水灶”。绍兴的灶头习惯于在灶面向上一米高处制作放置锅盖的木条框架,减少了绘画部位,整体上遮挡了灶画的视觉效果。

4.色彩不同。嘉兴农村灶头绘画色彩浓重,且大多用黑线勾勒,整体呈现民间木版年画的效果,而绍兴、萧山、义乌的灶画,轻描淡彩,偏重于文人画风格。

四、灶画的发展及文化功能

灶是在人类把火引进自己的居所后产生的。灶画起源于何时,至今未有确切的考证。海盐县通元镇民间砌灶、画灶艺人赵祥松,已从艺40多年,据说是赵家第九代砌灶艺师传人。按此推断,民间灶画至少出现在明清时期,已有多年的历史。然不论它何时发源,亦不论它历史多长,嘉兴农村的灶画至少已经历了三次变革:

一是解放前后至改革开放的上世纪80年代初。农村每户人家的一日三餐全都依赖灶头做成,家家户户都建灶画灶,虽然期间经历过“大跃进”、“四清运动”、“文化大革命”等运动,但嘉兴农村建新灶、画新灶的传统顽强地传承下来,特别是改革开放后,农民生活逐渐改善,造新房时砌上一座漂亮的灶头。在这个时期,民间艺人亦多,其手艺亦为前辈原本传授,灶画的内容也充满了民间大吉大利、喜气洋洋的气氛,是嘉兴农村灶画呈现多姿多彩的时期。

二是上世纪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末。随着农村改革开放和现代化生活的进程的推进,许多农户翻建新建了楼房,新砌的灶头其灶台采用水泥瓷砖,老一辈画灶画的艺人去世,使嘉兴灶画在风格、工艺、内容等方面都发生了变化。

三是上世纪90年代末至今。农民进入第三次住房变革,液化气灶逐渐进入农家,有的农户只砌一座白水(指不画画)单眼灶,有的砌成二眼灶后,灶身、灶面全部贴上瓷砖(有的磁砖印有图案)。从事灶画的民间艺人亦逐渐改少,与80年代相比,嘉兴农村的灶头画正在被城乡一体化的进程所冲击。

嘉兴灶画作为民间美术的一个品类,不单是一种深受农民喜爱的艺术形式,同时也是一种极为普通的民俗事象,含有一定的民俗文化价值,如祭灶传统。现代生活逐渐进入寻常百姓家,一户一家的住宅之中,不一定都有厅堂书房,但厨房灶间必不可省,就是在现代化炊具如液化气灶、电饭锅已渐进农家的今天,农民仍离不开自古传下来的烧柴灶,而且越砌越好。究其原因,一是民间对灶神信仰,祈求纳福意识依然存在,二是灶头与灶画的装饰功能愈来愈突出。从表象上看,灶画是实用与美术的统一,它在一定程度上既满足了人们物质生活的需要,也满足了人们精神生活的需要;从本质上看,它有明显的民俗功利目的,即反映出一种独特的民俗信仰内涵和审美意识。

遍布嘉兴农村的灶画,不仅丰富了江南水乡的民间文化,美化了嘉兴农村农家的住房,而且也催生和培育了一大批优秀的民间艺术家。嘉兴市现有97个乡镇、个行*村,总户数96.58万户。按每个村拥有一名灶画艺人计算,嘉兴至少有多名民间灶画艺术家常年活动在农村。今年59岁的赵祥松,是海盐县通元镇赵家第九代灶画传人;今年38岁的沈伟民,是秀洲区王店镇建林村沈家第三代灶画传人,为了画好灶画,沈伟民曾自费函授于中央美院绘画系;秀城区凤桥镇大星村7组,今年61岁的吴永祥,从20岁开始从艺,最多一年打灶画灶多座。这些民间艺人长在农村、生活在农村,是嘉兴民间美术的创造者、传播者,更是嘉兴民间文化的宝贵财富。

五、灶画的传承与发展

嘉兴民间灶画,在当今的社会生活中,呈现三种发展态势:第一是紧靠城镇生活的农民,由于城市化、集镇化的建设,大量的农民由昔日的单家独户,迁居到集中居住的楼层或小区,原先做饭的灶头完全被现代煤气灶所取代,灶画也自然消失在城市化的进程之中;第二是乡村公路比较方便和经济条件比较好的农民,翻建新的住房后,既保留了传统的灶头,又添置了现代煤气灶。这些农户认为,逢年过节还是传统灶头用处大。第三是居住在偏僻地方的农户,几乎家家户户仍依赖着传统的灶头过着日子。考察这些还在使用灶头的农户,不论是已用了近三四年的老灶头,还是刚刚砌的新灶头,有近60%是既画上了传统的灶画图案,又在灶面、灶箱上贴上了瓷砖;有20%的灶头不画图案,全贴上了印有图案的瓷砖;有20%则保留了传统灶头的式样,从上到下画满图案。由此,农村的灶头在今后若干年不会很快消失,甚至还会延续,但传统的灶画一方面由于灶画艺人逐渐减少,而使这门民间艺术后继无人,另一方面灶画正在逐渐被印有吉祥图案的现代瓷砖所取代,而使这一民间美术渐渐失去原貌。

对此,民间灶画从抢救和保护的角度来说,当务之急是要做好三方面的工作。一是调查、采集现存的民间灶画。组织力量,对农村民间灶画进行地毯式的调查,采集现存的、所有的灶画及其生存状态,在收集、整理的基础上,结集出版灶画专集。二是走访从事民间灶画的艺人,记录民间艺人的从艺生涯和艺术创作现状,详细掌握民间灶画的发展过程。三是保护现存农户家中具有较高艺术研究价值的灶头、灶画。在调查的基础上,列出若干重点灶画的保护对象,通过宣传和财*支持,将完整的、艺术价值较高的灶画就地保存。

从继承和发展的角度上讲,既要正视民间灶画在当代社会生活中的变化,又要正确引导这一艺术的发展。民间灶画的存在和发展,无疑为当地人民群众带来了物质与精神上的满足,同时也促进了当地民间美术的发展。近几年来,嘉兴的农民画创作无不从民间灶画中汲取了丰富的营养,创作出了许多优秀的现代民间绘画。海盐县博物馆“泥香室”专门陈列了灶画图片,成为当地青少年进行民间美术教育的现成课本。

要继承、发展民间灶画,首先要像海盐县那样成立民间灶画研究会,通过民间灶画艺人与艺术研究专家的共同合作,对灶画进行系统的研究。其次,开辟民间灶画展示馆。结合旅游开发,专门开辟灶画展示馆。展示馆可设立“灶画图片展览馆”、“灶头灶画仿制陈列、演示馆”、“农家灶头土菜馆”、“模型灶头销售馆”等,全面地让群众、游客了解民间灶画艺术,宣传江南民俗文化。第三,不定期地举办民间灶画绘画比赛,挖掘民间灶画新人,提高灶画技艺。第四,要正确引导现代瓷砖在灶头上的应用。严格地说,瓷砖灶头画已经是对传统灶头画形式的改革和创新了,但由于表现内容的千篇一律而变得乏味无趣,而且,由于瓷砖灶头画过多地注重商品的实用价值,所以也缺少艺术的美感。因此,笔者认为,以牺牲民间绘画稚拙、淳朴的艺术美而去创新是不足取的,创新要尽显灶头画的独特韵味,可以改变以往水粉或水彩绘画的方式,用油性颜料直接绘画于瓷砖上,一方面能够保持灶头的清洁卫生,另一方面也能使灶头画保持本身的特点并且长期保存。

中国的传统文化像一条宽广的大河,恣肆恢宏,包容万千,流速却是缓慢而沉稳的。沧海桑田,朝代更迭,唯文化依旧。农村灶画作为民间美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如此。她不仅构成了江南水乡独特的民间文化,是江南民间壁画艺术中的瑰宝,稻作文化的典型代表,更是江南水乡文化记忆生生不息的标识。

灶头画

夜阑听雨

色彩斑斓变化

心不改

静心

艺术

承古

融今

灶头画艺术传承

?点击上方

1
查看完整版本: 江南民间美术嘉兴灶头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