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兴市论坛

首页 » 问答 » 问答 » 读懂南湖菱,就读懂了嘉兴人的浪漫嘉视觉
TUhjnbcbe - 2021/2/5 2:01:00
一湖菱角

(视频时长04:05)

?????8月20日,在秀洲区油车港镇西千亩荡,年的头茬菱采摘仪式开启。


  白露前后,是时鲜美味南湖菱悄然上市的季节。剥去头茬鲜菱浅绿的嫩壳,将白嫩的菱肉放入口中一嚼,清鲜香甜的汁水四溢……在嘉兴食客口中,头茬菱是适合当水果吃的。


  嘉兴人种南湖菱,吃南湖菱,爱南湖菱,讲南湖菱的传说,形成嘉兴独有的南湖菱文化。


  说起南湖菱最独特的一点,还是它不长尖角。


  菱根据外形可以粗略分三类:四角菱、两角菱,无(圆)角菱。南湖菱因无角,呈元宝形状而出名。那么,南湖菱无角始于何时?是否如传说中所说无角菱仅产自南湖,种在其他地方则长出角来?

一个传说

每年的8月底,南湖菱就迎来采头茬菱的季节,南湖菱的收获期一般可持续70天左右。

南湖菱始于何时?


  不管是嘉兴普通市民,还是南湖景区的导游,都喜欢向外地游人讲述一个传说:乾隆下江南游南湖时,吃产自南湖的菱被菱的角刺破了嘴,脱口道:“小青菱无角岂不美哉!”皇帝金口一开,第二年南湖菱便没了尖角,成了和尚头,形如元宝,人们便以形取名“元宝菱”。


  中国各地的名吃大多相传与帝王有关,当然这只是美好的附会。至于南湖何时开始种无角菱,相传始于宋元时期,暂时没有文字考据与科学考古佐证,我们只能从一些古书的只言片语中,推测出一个仅供参考的大致年代范围。


  据嘉兴著名作家陆明先生考证,关于产自南湖的菱无(圆)角这一特征的准确文字表述,目前只追溯到乾隆年间。


  乾隆年间,项映薇的《古禾杂识》有载:菱以南湖产者最,所谓南荡菱也。角圆而壳薄,肉细而味甜。


  “角圆”,点明了南湖菱的性状特征。

菱的品种众多,南湖菱因角圆而独树一帜。


  如今,无角的菱有多种称谓:南湖菱、南荡菱、圆角菱、元宝菱、馄饨菱、和尚菱……这些名字中,“馄饨菱”一词有更早的出处。


  南宋绍兴三年(年),范成大《吴郡志》载:近世又有馄饨菱者最甘香,在腰菱之上。《吴郡志》又称作《吴门志》,即南宋平江府(今苏州)志。


  如果说“馄饨菱”也是无角菱的一种,那么可以据此认为无角菱于南宋时在苏州出现过。

南湖菱呈元宝状,所以又名元宝菱。


  年,在嘉兴市区城南的马家浜村,由省文物管理委员会、省博物馆等6个单位组成考古队,对马家浜文化遗址进行发掘,出土了碳化菱,呈现出无角(圆角)的外在特征,经C14测定为公元前年-公元前年的产物,与现在的南湖菱外形相仿。年,考古工作人员第二次对马家浜文化遗址发掘,时任考古队队长的芮国耀也发现了无角碳化菱的残片。


  这说明,在六七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长江中下游、太湖流域,即有野生(或种植)的菱存在,这些菱至少在碳化后,呈现无角(圆角)的形状。


  “但是无法判定,当时的菱和如今的南湖菱是同一品种。”芮国耀讲述。

马家浜文化遗址出土的碳化菱呈无角形状(嘉兴博物馆资料图翻拍)。


  明嘉靖年间,嘉兴人李日华在《紫桃轩杂缀》里说:两角而弯者为菱,四角而芒者为芰。吾地小青菱被水而生……此物东不到魏塘,西不逾陡门,南不及半逻,北不过平望,周遮止百里内耳。


  很多人据此认为“南湖菱”只能种在嘉兴地界。其实根据前后句意,文中对菱的定义为两角而弯者(带角),“此物”指的是“吾地小青菱”,无法认定为小青菱是如今的无角南湖菱。


  至少目前,乾隆年间项映薇的《古禾杂识》,仍是最早提及菱“角圆”的书。所以,南湖菱无角,不晚于乾隆年间。

南湖边,菱农许开良向前来走访的小学生讲述南湖菱的传说。


  菱为何无角?有种说法,这是因为南湖地处长江和钱塘江之间,背靠太湖,面朝大海,更有大运河带来的北方水质。在多种水质混杂因素的影响下,使得南湖菱在开花时,与萼冠之间的胶质层变得松软,最后脱落,成为无角菱。


  不过,这种说法是否科学值得商榷。首先,南湖大约形成于年前的汉代,而碳化后呈“无角”的菱在六七千年前的马家浜就出现过。其次,嘉兴也有数百亩两角菱和四角菱的种植面积,这些菱为何长角?


  菱品种很多,根据外观可以简单粗略地分为四角、两角、无角(圆角)。


  菱有角无角,是菱科进化或被选育成多种品种,各品种性状不同所致。如果非要追究菱为何“无角”,亦可反问:菱为何一定要有角?

剥菱有技巧,现在有了剥菱专用的工具,方便多了。


  南湖菱经选种后可以移植到嘉兴之外的其他地方,嘉兴作家陆明著书讲述,原南湖乡许家村村民许福元提到,在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许家村菱农去江西某地试种无角菱获得成功。


  “不排除南湖菱种在外地,会出现长角的情况,初步的科学解释是‘花粉污染’。”嘉兴市农科院经济作物研究所所长姚祥坦说。


  42岁的姚祥坦是温州人,本科、硕士均毕业于浙江农业大学(现浙江大学农学院),一直从事十字花科作物育种与水生蔬菜研究,年开始着手选育南湖菱。


  姚祥坦说,一些外地的菱农试种南湖菱,南湖菱植株开花后,极容易受当地有角菱与野菱花粉的污染,进而长出有角的菱来。嘉兴本地的菱农在种植过程中,也会不断对南湖菱选种提纯。

一门生计

南湖湖面,许开良开着渔船到菱池种菱。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说起南湖菱,与原南湖乡许家村渊源很深。


  今年46岁的许开良,原南湖乡许家村人,自幼在南湖边长大,目前在南湖种植着5亩南湖菱,这是目前南湖水域唯一的一片菱池。

每年的6月初,许开良开始带着雇工种育好的菱苗。


  许家村,曾是南湖边一处渔村,在今南湖国际俱乐部一带。宋元时此处为私人园林,明晚期,吴江籍嘉兴吴昌时在此建勺园,面对烟雨楼,背靠壕股塔。吴昌时当时和东林*人关系密切,勺园也成为明末时期东林*人、复社人物的一个集会场所。秦淮八艳之一柳如是与东林领袖钱谦益曾在勺园定情,广为相传。


  吴昌时死后,勺园很快败落。曾经到过勺园的吴伟业,后来专程到南湖,想进勺园,不料为坐守的老兵拒绝。吴伟业感慨而作《鸳湖曲》。


  雍正年间,诗人章楹在《谔崖脞说》一书中说,勺园“其地已为渔庄”。这个渔庄应该是后来的许家村雏形,至乾隆时,此地渐形成有规模的渔村,因渔民多姓许,被称许家村。两三百年来,许家村村民养鱼、种菱、游船摆渡,经营渔庄,热情的南湖船娘也多出自许家村,与南湖生生相息,成了南湖边一道风景。

上世纪80年代的南湖,湖面被划分成片给许家村的村民种南湖菱。(杜镜宣摄)


  公开资料显示,新中国成立后,在许家村自然村,先后成立过渔菱合作社、渔菱大队、渔菱蔬菜大队、水产大队等组织。水产大队只有许家村一个自然村,村民依然以捕鱼、种菱为主,也有为游客往湖心岛摆渡的。


  前文提到,成书于乾隆年间的《古禾杂识》首提到南湖菱“角圆”,结合许家村村民世代在南湖打鱼、种菱的生活方式,如今的无角南湖菱,大概率是许家村人在南湖中选育的结果。


  选育农作物新品种,前提是农作物在进化中必须出现新的基因。出现新的基因方式有多种,主要分为自然突变与人工诱变。


  市面上常见的南湖菱壳是绿色的。今年,嘉兴市农科院经济作物研究所所长姚祥坦等人,通过对南湖菱的杂交选育,种出来了粉红色壳的无角菱。


  “通俗地说,是对四角红菱的花蕊去雄后,以淡绿色无角南湖菱的花粉对之进行人工授粉,进而在后代中分离出兼具无角与红色两种植物性状的菱来,我们暂且称之为‘南湖红菱’。”姚祥坦说。

嘉兴市农业科学家通过对南湖菱与四角红菱杂交,选育出南湖红菱。


  在科学还不发达的几百年前,人们(大概率是许家村人)是如何选育出南湖无角菱的呢?


  “菱农在生产中,将自然引变长出来的近似无角(或圆角)的菱选出来,来年单独成片种植,菱农如此这般连续多年不断提纯、选种,最终选育出来无角的、口味甘甜的南湖无角菱。”姚祥坦推断。


  无角菱,在采摘时不扎手,形似元宝又美观。数百年来,世世代代的菱农靠着劳动智慧与辛勤的双手,兼顾美观与实用,再结合嘉兴人的口感,最终选育出来独特的南湖菱。


  年前后,南湖转型升级南湖景区,许家村配合景区的改造整体动迁。村民基本安置在距南湖会景园不远的烟雨社区,有劳动能力的村民,多安置在南湖风景管理区,做管理员、渡船员工、景区保洁员,部分村民到嘉兴周边河荡承包种植南湖菱,南湖上约亩菱池成为历史。

在南湖最后一片菱池中,许开良划着船种菱。

这是许开良祖辈传下来的种菱工具,可以卡住菱苗深入水底。


  年,南湖景区开辟一片5亩湖面,招标菱农种植南湖菱,原南湖乡许家村村民许开良中标。“自小在水里长大,靠种菱捉鱼生活,有了这个机会,就要把握好,收入可以养家,也是在做自己喜欢的事。”许开良说。

作为原南湖乡许家村的后人,46岁的许开良成为目前南湖湖面上唯一一个种菱人。


  南湖菱从每年的三四月份开始育苗种植,到收获结束大约历经8个月。每年8月底开始采菱,收获期约70天。“5亩菱,每年收个斤,每斤15元,算下来毛收入7元,但是还要刨去湖面承包费、两位亲戚雇工的人工费,种植管理除虫等投入几万元,最终的利润也就是自己和母亲的辛苦钱。”许开良说。


  不种菱的几个月,许开良在景区开船拿工资养家。


  根据统计,现在嘉兴的南湖菱种植面积超过亩,大部分分布在秀洲区油车港镇。年,油车港镇被授予“省级菱果特色农业强镇”称号。如今,随着秀洲区油车港镇成为南湖菱主要产地,该地被中国蔬菜流通协会授予“中国菱乡”荣誉称号。

在南湖最后一片菱池中,许开良的雇工划着菱桶采菱。

5亩南湖菱,许开良每天采摘五六十斤,价格近年维持不变。

一方文化

年,在油车港镇西千亩荡边,菱文化展示馆建成,馆内的陈设讲述着南湖菱的故事,记录了嘉兴人与南湖菱的渊源。农民画家张金泉为菱文化展示馆量身创作了一组南湖菱画作,展示南湖菱播种、管理、采摘等相关生产生活状态、文化和民俗。

菱文化展示馆内的陈设。


  南湖菱生吃甜,熟吃香糯,还可做糕点、酿酒制糖等等,嘉兴人种菱、吃菱、爱菱,也要拿它写诗入画……


  “蟹舍渔村两岸平,菱花十里棹歌声。”清朱彝尊《鸳鸯湖棹歌》第一首便与南湖菱密不可分。清嘉兴女画家沈瑴作《嘉禾十二景图》,便有一景《鸳湖采菱图》。

在嘉兴市秀洲区油车港镇北官荡,赵永林承包种植的约亩南湖菱迎来采售旺季。

9月24日深夜,在嘉兴市秀洲区油车港镇北官荡,采菱人在夜色中采摘南湖菱,赶着次日早晨新鲜上市。

夜里采菱,头灯是必不可少的。

夜里蚊子越来越多,采菱人戴上了头纱。

南湖菱香甜的背后,是采菱人背后的辛苦忙碌。

赵永林将雇工采好的菱角收集在船里运上岸。


  南湖菱入嘉兴农民画,张觉民年绘制的《南湖菱歌》是代表作。该作品以蓝印花布之蓝为主色,点缀以红色,包含南湖红船、南湖菱、蓝印花布等浓郁的嘉兴元素,因此获得全国农民画展一等奖,并赴日、美、加、瑞典等国展出。


  颜成荣更是以南湖菱为载体,独创菱画。

嘉兴市民间艺人颜成荣多年来一直坚持在南湖菱上作画,南湖菱画已经成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南湖菱画制作工艺比较复杂。首先是要精选形体较好的老菱,煮熟、晒干、剔除外皮与菱肉后,加以特殊工艺处理,再小心打磨,然后手工绘制富有江南水乡特色的风景画,最后再配以与图画相协调的流苏、串珠,就制成了别具特色的菱画挂件。颜成荣以菱为载体,画嘉禾八景、大运河、红船精神等题材,将本地特产与本地文化有机结合,备受嘉兴人与外地游客的欢迎。

民间艺人颜成荣绘制的菱画版《富春山居图》组图。


  菱谐音“灵”,菱农又选育出别致的元宝形菱角,显示嘉兴人对生活的美好企盼。


  今年,嘉兴农业科学家与时俱进,进一步开发菱的审美元素,又选育出南湖红菱,南湖菱从此不仅有浅绿色的外衣,还可以披上喜庆的红装。


  勤善和美的南湖儿女,让南湖菱文化在新时代熠熠生辉。

在秀洲区油车港镇千亩荡边,当地举办亲子剥菱大赛庆祝菱乡丰收节。

在嘉兴月河小猪廊下,南湖菱配上串珠与流苏,成为别致的装饰品点缀着彩灯。

南湖菱披上了喜庆的红装。

年10月13日《南湖晚报》版面

策划:杨晓东

本期编辑:杨晓东田建明

版式:沈怡

图文/视频:田建明王振宇

嘉报集团全媒体视觉(数据)中心出品

1
查看完整版本: 读懂南湖菱,就读懂了嘉兴人的浪漫嘉视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