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上午,嘉兴市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研讨会召开。会上发布了嘉兴市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成果。
去年6月,嘉兴被列为全国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城市。坚持全生命周期谋划、全市域布局、全社会协同,突出队伍、平台、机制三个关键点,嘉兴推动试点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初步走出一条通往幸福嘉兴的“健心之路”。
NO
1
坚持专兼结合,打造一支老百姓身边的心理服务队伍。有效整合来自*法、卫健、教育、妇联、民*等*府系统,以及社会各界的社会心理服务资源,培养了一批“斜杠型”、也就是兼职的社会心理服务工作者。
在具体培养中:
一是专家牵头。与徐琴美教授领衔的浙大心理团队合作,共建了“浙江大学—嘉兴联合社会心理服务研究中心”,已邀请20位国内知名专家组成研究团队,打造我市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的高端“智库”。
二是精英引领。自今年7月起,依托浙江大学的专业力量,启动心理顾问精英团队培养项目,已培养60名核心心理顾问。
三是裂变培养。充分发挥心理顾问精英团队“传帮带”作用,每位核心心理顾问再培养20名心理顾问,再让培养出的这位心理顾问每人带20名心理顾问,由此类推产生裂变效应,将加快形成覆盖全市的心理服务队伍。
NO
2
坚持“线上+线下”,构建嵌入式、下沉式心理服务平台。结合“网格连心、组团服务”和图书馆总分馆模式两项嘉兴的特色品牌工作,创新打造了线上线下、一体互动的心理服务平台。
一是线上的“嘉心在线”平台。进入互联网时代,为民服务也需要与时俱进、走向“线上”。
近年来,嘉兴创新开展新时代“网格连心、组团服务”,因地制宜、科学适度将全市域细分为个网格、近10万个“微网格”,全市20多万*员和基层干部组团联系10户左右居民户。对应线下微网格,我市建立建立了线上“微嘉园”移动平台,每个家庭至少有一名成员注册入住“微家园”,构建了一个全天候的交流空间,*员干部可以及时收集回应社情民意,切实解决群众困难。
通过微网格、微嘉园,对社会矛盾、邻里纠纷、群众诉求开展微治理。基层干部群众形象地说,这套机制实现了在微网格中“见你”、在微嘉园中“听你”、在微治理中“懂你”,最后达到“爱你”。
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今年2月,嘉兴在全国率先推出公益互动心理服务平台—“嘉兴心理抗疫平台”,并有机嵌入“微嘉园”移动平台,建成“嘉心在线”平台,为市民戴好“心理口罩”。在“嘉心在线”平台,设有微咨询、微调研、微讨论、微资讯、微科普五大主要功能模块。
在这个平台上,市民可以进行免费的在线心理咨询,参与心理测试和调研,发起话题参与线上讨论,了解身边的心理服务项目,阅读靠谱接地气的原创科普文章等服务。同时,平台上还有覆盖全市各县(市、区)的“心理地图”,市民可以快速查询到附近的心理服务机构、服务人员信息,以便及时获得心理服务和援助。这样就构建起“家庭-学校-单位-社区-网络”的社会支持系统。
截至12月,已有名嘉兴本地心理顾问和60位全国专家入驻“嘉心在线”平台,这些心理顾问不计报酬、默默奉献,共为人次提供了咨询服务,他们是光,给许多人带去希望,要向他们表示感谢。平台原创科普文章和视频阅读量突破人次。“微调研”板块发布了36项调查和测试,共计人次参与;“微资讯”板块发布了24条新闻资讯,共计人次阅读;“微讨论”板块共有余人次参与讨论。
二是线下的“健心客厅”平台。“嘉心在线”是社会心理服务的线上平台,“健心客厅”则是线下服务站。旨在提供公益普惠的、涵盖全民、全域、全生命周期的社会心理服务。
健心客厅目前的定位为“读懂儿童、赋能家庭、温暖社会”,通过创设安全有益的学习环境,构建以人为本与儿童友好的社会支持系统,构建“目中有人”和按需学习的终生学习体系,提升市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培养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我市将“健心客厅”嵌入遍布城乡的图书馆总分馆,让老百姓更加方便地接受“面对面”的心理服务。
近年来,嘉兴率先构建图书馆总分馆模式,已建成1个中心馆、6个县级总馆、66个镇级分馆、88个村级分馆、多个图书流通站点,群众走进任何一个乡镇、村分馆,都可以享受到优质的文化服务,这一模式已在全国推广。
依托这一网络,嘉兴试点建立“健心客厅”,为市民提供家门口的心理服务站。目前已在市图书馆总馆、运河公园智慧书房和油车港镇分馆布局三个试点。因地制宜,对图书馆原有空间进行微调/轻改造,提供0-3岁婴幼儿爬爬空间、自由交流的空间和专业可靠的社会心理服务资源传播等基本功能空间。健心客厅以心理顾问为主,图书馆工作人员和学生志愿者等为辅。
明年,我们将把“健心客厅”全面拓展到所有的镇(街道)分馆,并下沉到部分村(社区)、智慧书房和文化礼堂等,进一步把心理服务送到百姓身边。
NO
3
坚持系统集成,形成齐抓共管、协力推进的工作机制。
一是*委统筹。充分发挥各级*委把方向、谋全局、定*策、促改革的主心骨作用,谋划确定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的总体思路、发展规划、重点任务。
二是*府主抓。落实各级*府主体责任,把社会心理服务作为普惠性的民生工程,纳入民生保障、平安考核的范畴。
三是部门协同。建立健全*法、卫生健康、教育、民*、群团组织等多部门协同机制,统筹整合各方面资源和力量加以推进。
四是专业指导。这项工作有别于其他*委*府的工作,必须提高系统化、专业化的水平。因此我们组建了“浙江大学—嘉兴联合社会心理服务研究中心”这样的专门智库,浙江大学徐琴美教授团队长期蹲点嘉兴开展工作,浙大教育学院、心理学习提供了有力支撑。
五跨界融合。构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不需要强调独立的体系,它应该是泛在的、分布式的、嵌入式的一种存在,依托卫生、教育、文化等系统,资源共享,集成医生、教师、律师等各领域的专业人才以及社会工作者,综合运用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医学等多学科知识,提升服务综合效应。
六是全民健心。我市加大宣传,引导人民群众既健身又健心,由被动应对心理健康问题向主动培养健康心态转变,形成身心健康新风尚。想起了《国际歌》里的几句话:“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也不靠神仙皇帝,要创造人类的幸福,全靠我们自己!”等到市民像健身一样去健心的时候,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就可以说完善地建立起来了。
来源:读嘉新闻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