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兴市论坛

首页 » 问答 » 地理 » 问字轩嘉兴历史上的五座ldquo
TUhjnbcbe - 2021/5/29 23:08:00

图片来自网络

历史上一座最多算得上二线府的嘉兴,居然为了一个人造了五座煮茶亭。这个人就是苏轼,苏东坡,坡仙。从史志记载来看,苏轼至少三次来过嘉兴,既有专程也有过路。他在杭州、湖州任职期间,曾三过嘉兴报本禅院(本觉寺)三访文长老并与之汲水煮茶,还留下了《秀州报本禅院乡僧文长老方丈》、《夜至永乐文长老院,文时卧病退院》、《过永乐文长老已卒》三首极富佛道禅理的诗篇,馈赠给了嘉兴一段可圈可点的人文佳话。尽管苏轼没有在嘉兴任过一官半职,但他确实和嘉兴有着很深的渊源。

苏轼生活的那个时代是我国封建时代文化发展的一座高峰,各种文化也应运而生,茶文化便是其中之一,大街小巷茶楼酒肆无处不在。茶成为了“开门七件事”之一。而在文人雅士之间,茶作为清心淡雅的象征,同样也受到了极大地推崇。大文豪苏东坡就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位!

图片来自网络

第一座是本觉寺东坡煮茶亭。苏轼三过本觉寺应该属于是专程来的嘉兴,因为他是专访乡僧文长老的。《濮川志略》记载“本觉寺旧有煮茶亭,为东坡三过文长老茶话处”。说得再准确些,应该是“三过本觉寺”而非“三过文长老”。但“茶话”可能只有一次,也就是第一次苏轼来本觉寺那次。因为后来两次,一次是文长老“病卧荒村”,可能不一定在本觉寺了,最后一次文长老已经驾鹤西去。“每逢蜀叟谈终日,便觉峨眉翠扫空”(苏轼《秀州报本禅院乡僧文长老方丈》),说的就是第一次,两人煮茶共话,相谈甚欢,大有相见恨晚的感受。后人为了纪念苏东坡三过本觉寺,在寺内建了三过堂,并筑东坡煮茶亭。(详细可参阅拙作《往事既巳尔何用役吾心——本觉寺、三过堂寻踪记》)。

国画《东坡赏月》,图片来自网络

第二座是景德寺东坡煮茶亭。嘉庆《嘉兴府志》记载:“在县西景德寺之东禅堂,宋苏学士轼三过嘉禾汲水煮茶处,后人建亭识之,遗址尚存”。志书里的意思是苏轼三次来嘉兴,除了在本觉寺汲水煮茶外,还到了景德寺饮茶。特别是“遗址尚存”四个字,直击人心,让人不信都难。那时的人,听闻“遗址尚存”还可以实地去看看,我们无缘,只能听听、想想。

景德寺,唐代名龙渊寺,宋代称景德寺,后人俗称三塔寺。乾隆皇帝下江南时就曾在此饮过茶。当他听闻苏轼曾在此饮茶后便赐名“茶禅寺”。连乾隆皇帝都信了,更何况我们!在宋代,塔和寺本就是文人墨客经常光顾的场所,坡仙也不例外。他款款而来,散淡而行,在寺院内与友人煮茶饮茶,修禅悟道。兴之所至,又在壁上挥毫题诗。后人为了纪念坡仙,在寺院的东禅堂建了一座东坡煮茶亭。

疑似真如塔,图片来自网络

第三座是真如寺东坡煮茶亭。年,一位名叫马塞卢斯·盖洛普的摄影师拍摄了一张嘉兴真如塔的照片,这可能是迄今为止真如塔、寺最早的影像。年,塔刹倾斜,为防止坠落伤人,塔刹被拆除。年,真如塔被全部拆除,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从此归于尘土。照片上真如塔下的建筑群应该就是真如寺了。这张珍贵的照片,让我们有幸一睹百年前真如寺、真如塔的真容。目前,嘉兴博物馆还陈列着作为嘉兴“七塔八寺”唯一整件幸存的真迹——真如塔刹,向我们诉说着它曾经的风采和荣耀。

嘉兴的真如寺创建于唐至德二年,在宋代时就有了较大的知名度。特喜喝茶的苏东坡或许在某一年的冬天踏雪而来,到了真如寺并在寺内煮雪烹茶。后人为了纪念他便在寺内建了一座东坡煮茶亭,又称东坡煮雪亭。光绪《嘉兴府志》有记载:“真如教院旧有清辉堂、彩云桥、东坡煮茶亭”、“真如寺有雪峰祖师井、长水肉身塔、苏东坡煮雪亭”。这座东坡煮茶亭虽有史书记载,但缺少了前面两座相对过硬的证据。

壕股塔愿景

第四座是壕股塔院东坡煮茶亭。光绪《嘉兴府志》记载:“壕股塔,在城外东南隍池中,其水弯曲如股……苏东坡与文长老曾过此茶话”。又是和文长老茶话,让我顿生疑惑。再细想,或许苏轼和文长老在本觉寺茶兴未尽,又相约来到了壕股寺品茶也未尝不可。清初嘉兴诗人朱彝尊在《鸳鸯湖棹歌》中有诗:“马场渔溆几沙汀,宿雨初消树更青。最好南园丛桂发,画桡长泊煮茶亭”。里人朱彝尊对嘉兴的一草一木还是十分了解的,如果没有煮茶亭,是断然不会写出“画桡长泊煮茶亭”这样的诗句。诗中的煮茶亭就是指壕股塔院东坡煮茶亭。 

壕股塔是北宋所建的古塔,既有凄美的爱情故事,也是观赏南湖风光和嘉兴城内景色的绝佳处。它是嘉兴城内唯一一座可以登临的塔。元代大画家吴镇的《嘉禾八景》就把此塔写入图中。清代的凌大田还曾写过《壕股》“清流一脉曲,百仞涌城濠。影荡玻璃碎,风铃柳外高”的诗篇。上世纪七十年代因塔身年久失修而倾圮。年再建,两年后对外开放。年深秋,我曾登临壕股塔,烟雨南湖尽收眼底,确实是一处难得的观景胜地。

苏东坡《寒食帖》

古时壕股塔周围便是壕股塔院。尽管重建的壕股塔院没有了寺院,以武相祠(纪念伍子胥)取而代之,但一进入大门,便可看见东侧硕大的铜钟,上铸“壕股禅寺”四个大字和《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经文。也没有了东坡煮茶亭。但至少还有可以让我们穿越历史的一点凭据,也有回味昔日坡仙的一丝念想,比起本觉寺、景德寺来,我已经心满意足了。

第五座是鸳湖湖心的东坡煮茶亭。明万历《秀水县志》说“东坡三过嘉禾,每于鸳湖汲水煮茶,后人建亭湖心,遗址尚存”。康熙《嘉兴县志》“一名三笑亭”。因为是建在湖心,就显得更加特别。如果湖心真有这么一处可以品茶之处,绿水怀抱,烟雨空濛,不失为一处绝佳之地,放在时下,同样令人心旷神怡!但由于鸳湖湖心东坡煮茶亭的记载很少,更没有看到过遗址,仅仅停留在传说而已。即便是文人墨客、贤达之士都没有留下任何只言片语,不知道万历和康熙年间的县志里记载的依据出自何处?看来这个故事,还得寄希望于后人来续啊!

图篇来自网络

那么嘉兴为什么要建五座东坡煮茶亭?个人以为有四个主要原因。

一是因为苏东坡和嘉兴的渊源。在烟雨江南嘉兴至少三次留下过苏东坡的身影,他访过友、饮过茶、吟过诗,这样的人文佳话,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嘉兴又怎能轻易放过。但这些都不是主要的,关键是看,来的人是谁?

苏轼,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美食家、画家,一个“全才式的艺术巨匠”,与*庭坚并称“苏*”;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是旷世文星,是千古奇才,他如果排第二,还真没人敢说第一。王国维曾这样评价过:“三代以下诗人,无过屈子、渊明、子美、子瞻(苏轼)者。此四子者,若无文学之天才,其人格亦自足千古。故无高尚伟大之人格,而有高尚伟大之文章者,殆未有之也”。换句话说,苏东坡除了文学艺术的高深造诣,更兼具高尚伟大之人格。苏东坡还是一个极端无私而不记仇的人,虽然面对不平他也会有苦闷烦恼,但最终他都能释怀,并坦然地去面对一切悲苦。比如,他和当时的宰相王安石*见不同,因而一生宦海沉浮,甚至命悬一线,但后来王安石辞世后,苏东坡用:“瑰玮之文,足以藻饰万物;卓绝之行,足以风动四方”赠给了九泉之下曾经的*敌王安石。这种胸襟非常人所有!这样的品性有几人能望其项背!

官做得百姓交口称赞,文人做得空前绝后,书法家做得万众临摹。这样的人已经不是人,而是神了!这就是苏东坡!如果换了别人,嘉兴还真不一定会为他建这么多的亭子。

图片来自网络

二是苏东坡和茶的渊源。苏东坡是个嗜茶如命之人。在北宋文坛上,与茶结缘的人或许很多,但是没有一位能像大文豪苏轼那样的痴迷,他认为茶,助诗思,战睡魔,是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东西,并为之创作出了八十多首咏茶的诗词。估计世上再也没有可以与之匹敌的人了。

不管是他处在顺境还是逆境,有茶陪伴便是一种满足。顺境时有茶在手,便是一种修为,逆境时尚可以饮茶,更是一种慰藉。他任徐州太守时,*治生涯才刚刚起步,“执*为民”,“深入基层”的他曾作过一首《浣溪沙》:“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下阕),形象地再现了他思茶解渴的神情。在杭州任通判时,有一天他生病告假,独自游览了西湖边的诸多寺庙,并写下了《游诸佛舍,一日饮酽茶七盏,戏书勤师壁》诗:“示病维摩元不病,在家灵运已忘家。何须魏帝一丸药,且尽卢仝七碗茶”,他认为茶有药效的功能。老夫子上班不积极,游山玩水饮茶倒是忙得不亦乐乎,还用文字记录了下来。湖州任知府时又吟出了“千金买断顾渚春,似与越人降日注”来称颂湖州的“顾渚紫笋”茶。他被贬*州时,虽然经济拮据,生活困顿,但他还是在“东坡”这块荒地上种上了茶树,“磋我五亩园,桑麦苦蒙翳。不令寸土闲,更乞茶子艺”。只要有茶喝,*州便是神州!

他对福建茶更是推崇备至。在嘉兴拜访挚友钱顗时写过《和钱安道寄惠建茶》,第一句便是“我官于南今几时,尝尽溪茶与山茗”,整首诗说的都是关于福建茶的好。他在《次韵曹辅寄壑源试焙新茶》又说“从来佳茗似佳人”,把茶比作了佳人。老夫子对茶的嗜好已经达到了痴迷的程度。

杭州西湖边一茶舍硬是把坡仙的“欲把西湖比西子”和“从来佳茗似佳人”凑成了一幅对联悬挂左右,成为了招徕茶客广告语,也把苏轼作为了茶文化的代言人。那么,曾经多次来过嘉兴,又在嘉兴多处名胜古迹煮水饮茶的苏东坡,把他作为嘉兴茶文化的代言人,形象大使,又有何不可!

苏东坡手札书法

三是和嘉兴明清之际的茶文化息息相关。嘉兴的煮茶亭大都建于明代,而明代中后期,嘉兴的经济发展已经到达了一定的水准,相对于唐宋元而言,茶业的繁荣和饮茶之风都有了很大的改观。

嘉兴位于杭嘉湖平原的中心,境内没有很适宜种植茶树的山峦。明代嘉兴文人李日华在《味水轩日记》中也说过:“吾地无山,鲜业茶者”。但“鲜”不代表没有。比如嘉兴白苎的陈翁(号五洲),就曾在其地上种植过茶叶,不过基本上属于是自给自用的,当然偶尔也有外售。清初,嘉兴北徐偃王祠后章氏茶园也曾名噪一时,还被“乾隆后三家”的秀水诗派诗人王昙称赞“徐王庙后三弓地,罗嶰山头一品春”,把此地产的茶叶比作了长兴顾渚山的紫笋茶,可见在当时的嘉兴人对本地产的茶叶还是十分满意的。但就茶的品种、数量、质量而言,嘉兴确实是茶业的“贫瘠”之地,但这丝毫不影响嘉兴人对饮茶的偏爱。毕竟,径直穿越嘉兴的运河给通商带来了便利,采购到来自五湖四海的优质茶叶并不是件很困难的事。

嘉兴虽然不是产茶之地,但一直是茶业消费重镇。一壶茶,一群人,海阔天空,家长里短,喝茶便是一天的开始也是一天的享受。即使经济条件并不宽裕,但只要一壶在手,便能安乐无忧。明清以来,茶馆遍布城乡各地,不管是城市的街道还是乡村的小集镇,茶馆便是不可或缺的设施。江、浙一带,有的集镇居民只有数千家,而茶馆可以达到百余家之多。可见饮茶在嘉兴已经蔚然成风。小时候,也曾到乡村集镇的茶馆去听过评弹和说书,尽管还没到沏一壶茶的年龄,但看着这些人喝着茶,脸上堆满了笑容,还是能够感受到他们在辛苦劳作后的一丝惬意。一根烟,一壶茶,一切的烦恼和忧愁都烟消云散了。

图片来自网络

好茶配好水。古人认为“茶性必发于水。八分之茶,遇十分之水,茶亦十分矣;八分之水,试十分之茶,茶只八分耳”。尽管嘉兴有着丰富的水资源,但和煮茶极配的泉水而言,还是逊色了许多。当听闻无锡惠山有煮茶最好的泉水时,嘉兴的文人士大夫们便结社轮流去无锡惠山取水煮茶,甚至作为馈赠亲友的礼品。可见,当时嘉兴文人士大夫们饮茶的“逼格”还是很高的!

茶文化不需要高深莫测,何须象我们现在所推崇的那一套茶道,过程繁琐,搞得云里雾里。饮茶的广泛性和普及性,便是茶文化滋润的温床。尽管大部分的人只是喝茶,品不出“茶禅一味”的境界,参不透禅机茶理,也吟不出平平仄仄的韵律,但饮茶却成为了嘉兴人重要的生活方式之一,这就是茶文化的深厚基础,缺少了这样的基础,谈文化就如同纸上谈兵,孤芳自赏而已。嘉兴有着如此深厚的茶文化底蕴,以煮茶亭为载体,以志纪念东坡先生,也在情理之中。

图片来自网络

四是与“茶禅一味”的契合。嘉兴的五座东坡煮茶亭,除了鸳湖湖心的煮茶亭,其余四座都是建在空灵寂静的寺院之内。嘉兴是江南佛教流传最早的地区之一,建于三国的海盐金粟寺是江南最早的佛寺;建于东晋的精严寺是嘉兴最古老的佛寺,也是我国较早的佛寺之一。中国的寺庙和佛塔都是宗教文化的标志性建筑。唐宋以来,佛教盛行,寺院佛塔遍布嘉兴城乡,嘉兴的七塔八寺就是嘉兴佛教文化的代表。乾隆皇帝《三塔寺赐名茶禅寺因题句》的茶诗,就是以茶参禅:“积土筑招提,千秋镇秀溪。予思仍旧贯,僧吁锡新题。偈忆赵州举,茶经玉局携。登舟语首座,付尔好幽栖”。而被誉为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东坡,除了诗词、文章、书法、绘画、音律无一不精外,又通晓儒道禅文化、茶文化,那么嘉兴人把苏东坡作为追求茶文化境界的代表也是顺理成章的!

嘉兴的这五座东坡煮茶亭到目前为止一座不剩,连同它的母体——寺庙一同归于尘土,永远地消失在了历史的长河里,独剩一座“茶禅夕照”的牌坊孤零零地矗立在新建的三塔边上。或许在某次邂逅时,还能依稀想起嘉兴历史上曾经的茶禅寺乃至东坡煮茶亭。但只要一说起嘉兴的茶文化,东坡煮茶亭便是无法绕开的话题。

往期回顾

吴镇《嘉禾八景图·题记》浅读

嘉兴子城“怀苏亭”的那些事

伤不起的景区文化疏忽

古今既巳尔何用役吾心——本觉寺、三过堂寻踪记

乱草凄迷水一汀,几间破屋古杉青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问字轩嘉兴历史上的五座ldqu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