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兴市论坛

首页 » 问答 » 常识 » 媒体点赞中国人才杂志报道嘉兴特色
TUhjnbcbe - 2021/8/29 20:02:00
医院订阅哦!

近日,《中国人才》杂志刊发《特色产业工程师的嘉兴探索》报道。全文如下:

链接工程师,融合产与才,赋能地方特色产业。工程师协同创新中心,是嘉兴正在探索推进的一个全新产才合作平台。通过这一平台,一些产业共性技术难题、企业个性技术需求得到了有效解决。——编者

日前,嘉兴生物医药行业传来一个好消息:嘉兴特科罗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特科罗生物)宣布其具有全球知识产权保护、治疗雄激素性型脱发项目的小分子药物TDM临床一期研究申请(IND)获美国FDA默认许可。作为嘉兴第一个国际原创新药项目,特科罗生物的这一成果对嘉兴的生物医药行业来说意义不凡。而特科罗生物成功的过程中,一股重要力量的支持不可忽视,这就是秀洲生物医药工程师协同创新中心的工程师团队。在药物研发过程中,创新中心的全职、兼职工程师们提供了大量的技术支持,从而大大加快了特科罗生物的研发进程。

聚焦特色产业

注入工程师创新活水

嘉兴是制造业大市,年规上工业总产值超过1万亿元。

而制造业要继续做大做强,对工程师的需求量必然是越来越大。从改革开放之初的“星期天工程师”到后来的“海外工程师”,工程师对嘉兴的制造业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

在此次工程师协同创新中心建设的过程中,嘉兴从本地最具特色、最具规模、最有影响力的制造产业切入,不简单求新、不过于求大、也不搞同质竞争,而是推动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融合发展。目前嘉兴全市首批建设的12家创新中心,就分别服务于12个嘉兴特色产业。

平湖光电和智能制造工程师协同创新中心是浙江省首批试点单位,也是首批实体运作单位。自去年启动建设以来,该中心围绕平湖正在着力打造的光电和智能制造产业,集聚了一批海内外科研院所、高校、企业等相关领域的工程师,共享先进技术、科研成果、高端人才等资源要素,全力打造为产业服务的新型产才科创平台。

“我们依托上海交大平湖智能光电研究院运营,以行业细分为切口,先后设立了传感器、时频、半导体和特种光纤四个分中心,协同开展研发生产。同时立足产才融合,牵引‘光电和智能制造、半导体’两大产业联盟,并牵头成立包括长城汽车、航天科工23所以及55家平湖市光电和智能制造领域高新技术企业共同组成的企业联盟等,架起互联互通的桥梁纽带。”平湖市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介绍,创新中心目前建起了一支名专兼职工程师队伍,创新“身份在中心,工作在企业”引才留才形式,与8家企业签订人才引进协议并开展人才服务,累计招聘中高级工程师20余人,推荐工程师50余人次。

南湖区首批建设的柔性电子检测工程师协同创新中心,由浙江清华柔性电子技术研究院牵头创建,也是以南湖区正在大力发展的柔性电子检测产业为牵引。该中心现已初步形成由中外院士、国家级领*人才、特聘专家等组成的人专业工程师团队。

木业家具是嘉善县的传统优势产业,经过30多年的发展,已经从单一的胶合板生产到全产业链发展。截至年底,嘉善县规上木业家具行业实现营收近亿元。但是,行业也存在工程师短缺、人才拥有量不平衡等发展瓶颈。针对上述情况,嘉善县组织成立了以“个性化+智能化+品牌化+标准引领”为服务特色的嘉善木业家具工程师协同创新中心,建立工程师技术开发共享等机制,为嘉善木业家具企业创新发展提供全链条综合服务。

突出工程师主体

构建产才融合新高地

充分发挥工程师的能力水平,有效解决产业共性技术需求和企业个性化的“卡脖子”技术难题,是工程师协同创新中心的一大使命,因此嘉兴在推进工程师协同创新中心建设的过程中,始终以“工程师”为核心要素,高度注重工程师队伍的作用发挥。

“在这里,我感受到了‘小人物’可以‘大作为’的美好未来。”*奎峰是秀洲生物医药工程师协同创新中心的一名全职工程师,对创新中心带来的变化深有体会,“创新中心的成立,让我们这批搞新药研发的技术人员有了新的作为。”

目前,秀洲生物医药工程师协同创新中心为工程师配备了多平方米的研发场地,设置了SBDD平台等8个全球领先的技术服务平台,还专门购置了核磁NMR等一些普通企业十分少见的大型实验仪器设备,让工程师的能力有充分的“用武之地”。

随着中心对工程师队伍建设体系的完善,工程师职业发展路径也更加清晰。中心会定期开展业务培训,包括举办业务能力提升班和业务领域拓展班等,帮助提升工程师的技能水平。同时,中心建立的全职高级专家、工程师、兼职工程师、特聘专家、本地企业工程师等生物医药创新生态人才集群,为工程师与行业专家、其他工程师搭建了很好的交流平台。

“比如,我们团队中有来自默沙东、辉瑞、诺华、阿什利康等国际知名药企的高级专家,让我们这些工程师的研发能力得到快速提升。”*奎锋说。

工程师始终是嘉兴建设协同创新中心的一大关键词。嘉兴市委人才办有关负责人表示,在推进协同创新中心建设过程中,要求各地牢牢抓住工程师这支队伍,画好工程师的分布图,梳理全职引进、柔性合作、共享共用工程师名单,做到家底清楚;画好工程师的链接图,放眼长三角、全国乃至全球,拓宽引进高水平工程师的渠道,不断增强协同创新中心实力和服务能力;画好工程师的成长图,让每一位工程师都能够发挥才智、展现价值,同时经常性组织开展培训教育、技术研讨等,不断提升工程师技术水平;画好受益企业的分布图,引导工程师常态化走访企业,了解产业、企业发展所需,助推工程师与特色产业的融合聚变,从而进一步提升工程师的活跃度、贡献度。

探索嘉兴经验

率先制定*策护航

特色产业工程师协同创新中心建设是一项全新的工作,同时也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多个部门、主体,需要加强保障、合力推进。这其中,*策保障尤为关键。

去年8月,嘉兴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制定了创建试点的建议方案和工作指引,明确了申报市级建设试点的基本要求、初步标准和主要程序,开展了探索式的建设工作。在此基础上,结合近半年的经验积累,充分吸收各方意见建议后,嘉兴市委人才办又制定了《嘉兴市特色产业工程师协同创新中心建设与管理办法(试行)》(以下简称《办法》)。

为鼓励各县(市、区)结合产业发展实际,大胆探索、创新模式,《办法》虽然确定了创新中心的准入门槛,但对协同创新中心的运营模式、服务机制等不做具体规定,有效激发了各主体的活力,确保协同创新中心这个新生事物能够持续健康发展。目前,嘉兴各县(市、区)的协同创新中心有的由*府主导推进,有的由高端科研院所负责筹建和运营管理,有的由行业龙头企业负责牵头创建等等,走出了“百花齐放”的发展路子。

为提高协同创新中心建设实效,避免“为了创建而创建”“片面求快、求多”等现象,《办法》创造性地未对验收时间和创建数量做出硬性规定。比如,在创建数量上,嘉兴只是公布了第一批9家试点创建名单,却没有设定近期、中期的创建成功数量目标,同时提出“成熟一个、验收一个、批复一个”的创建原则,并创新实行动态管理模式,对符合申报要求的实时开放申报通道,对一些迟迟不能投入运行的或运行效果不佳的不再列入试点名单,形成有进有出、优胜劣汰的动态管理机制。

来源

《中国人才》杂志

美编

张惠华

主编

余华君

1
查看完整版本: 媒体点赞中国人才杂志报道嘉兴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