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记者宋浩
杭州国家版本馆“盛世浙学”展览,展出了几份清代浙江兰溪的“鱼鳞图册”。
展厅里的兰溪鱼鳞图册,林作祯摄。
《宋史·贾似道传》说,南宋时“江南之地,尺寸皆有税。”每一寸土地都有归属,都纳入国家税收体系中。在幅员辽阔的中国如何实现?靠的就是“鱼鳞图册”。
什么是鱼鳞图册?就是官府为征收赋税,把每一土地进行编号、绘制图形、确认产权,全部登记在册。因图上地块排布状如鱼鳞,所以得名。
在兰溪市档案馆,保存着册兰溪鱼鳞图册,攒造于清代同治年间。很长时间里,这批珍贵的档案一直“深藏闺中”,未被系统地整理与研究。
兰溪鱼鳞图册,胡铁球供图。
年,时任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院长张涌泉、教授胡铁球一起筹建“中国契约文书博物馆”。在此过程中,他们注意到浙江有大量鱼鳞图册,开始了搜集整理工作。李义敏是张涌泉教授的博士生,他的博士论文就以浙江鱼鳞图册为研究对象。为了这批文献,多年来三人都付出了很多心血。
如今,长期秘不示人的《兰溪鱼鳞图册合集》终于掀开了神秘的面纱,张涌泉、胡铁球、李义敏共同担任主编,由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这一天,他们已经等了8年。
《兰溪鱼鳞图册合集》,胡铁球、李义敏、张涌泉主编,浙江大学出版社。
煌煌册,10万字叙录、万字地名索引、20万页全部高清彩印的图版……《兰溪鱼鳞图册合集》的出版列入了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国家重点档案保护项目、国家出版基金项目等,改变了这一文献资源利用困难、缺乏深度整理的现状。
在这批文献中,我们可以看到古代基层社会方方面面的信息。
独特的“土地普查”方式
这一“土地普查”方式始于南宋。绍兴年间,官府对每一寸土地边界、所有者进行详细普查。这与宋代的土地*策、纳税制度变革有关。浙江兰溪是最早推行的地方之一。
作为三江交汇地,兰溪上下游连通江西、安徽、杭州、金华等地,自古繁华。
《兰溪府治》中的兰溪县图。城建在三江交汇处。
《宋史》记载,南宋起兰溪曾进行鱼鳞图册的攒造。明初,朱元璋曾派人到兰溪,将“田土一一经量,编画鱼鳞图籍以记之。”也是从这开始,作为样板,鱼鳞图册从两浙推广到全国。
历经元明清三代,这套普查系统越来越严密、成熟,反映了古代社会严密的统治体系。“比如要抄没一个人的家产,家里的土地一分都逃不了。”胡铁球教授说。
清同治年间,太平天国战火中,官府所藏簿册几乎全部被焚毁。战后,兰溪县进行了古代最后一次大规模的“土地普查”。
这项工作是由一个叫“清赋局”的机构负责的。他们踏遍兰溪每一寸土地,给每一块土地进行编号,给每一块地一个独一无二的编号,最终形成册的同治兰溪鱼鳞图册。
兰溪鱼鳞图册“号字一百六十五号”,胡铁球供图。
比如“号字一百六十五号”这块地,“号字”代表它在“号”区域——鱼鳞图册中,全县的土地用《千字文》编号,依次是“金生丽水,玉出昆冈。剑号巨阙,珠称夜光……”遇到要避讳或不吉利的字就跳过,从“金”到“德”共个字。这块地就位于“剑号巨阙”的“号”,代表兰溪城区十坊。后面的“一百六十五号”,是该地块在十坊排在号。
如此,每一块地都有了独一无二的编号,编号本身也隐藏着空间位置的信息。就像今天我们的身份证号,以开头的人是浙江人,1代表籍贯是杭州市;4则代表嘉兴市。
除了编号,鱼鳞图册上还详细记录了这块地的具体信息:座落于“后官塘”,户主是“赵祠”,地块的形状是两个矩形叠加,面积是四亩二分,东西南北各到哪里……
家有“良田千顷”的大户
古代笔记小说,谈到家庭富裕常说“良田千顷”。怎样的“千顷”?这样的大户人家,鱼鳞图册中可以看到。
“号字一百六十五号”的户主“赵祠”并不是一个人名,而是一个祠堂,也就是说该土地属于赵家宗族共有。这个赵家不一般。
李义敏博士和团队成员整理同治兰溪鱼鳞图册资料,实地走访兰溪古城,利用GIS技术将一块块土地像拼图一样拼回去,复原了兰溪城区的鱼鳞总图。他们发现,属于“赵祠”的地产,分布在城区的四坊、五坊、六坊、九坊、十坊,遍及大半个兰溪城。
赵氏在兰溪城区十坊的地产分布(李义敏等制作),该图片属于学术成果,尚未公开发布,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在十坊区域,城内西南角有一排房子,这里位于西门与南门之间,靠近门外的码头。在没有公路、铁路的时代,水路是*金交通线。这一排房子是堪称中心商业区的地段,其中不少房产属于赵家。
从城内住房用地、沿街商业用地,到城外耕地、山地……甚至三江口的中洲岛,整个都是赵家的土地。现今中洲岛公园是兰溪著名的景点,难以想象在同治年间这里全部属于一姓。
兰溪赵家是一个什么样的家族?
万历皇帝。
明代时,赵家有个赵志皋。他是隆庆二年()进士,而且中的是探花。但当时他已经44岁了,这样的年龄,让他在同僚中作为后辈可能难免有点难为情,他后来为官的风格也确实偏懦弱。
官场浮沉20年,赵志皋在张居正、张四维、申时行、王锡爵之后,继任了大明内阁首辅。万历皇帝曾创下二十多年不上朝的记录,很多事务就靠老宰相赵志皋协调了。
他主*期间最大的事,是万历 ——大明与日本丰臣秀吉之间的战争。战争结束没两年,万历二十九年(),赵志皋病逝于任上,赠太傅,谥文懿。
章懋手迹。
在赵志皋之前,明代兰溪最有名的官员是章懋。他在成化、弘治年间为官,去世后谥号也是文懿。“章文懿公”是著名的大儒,辞官后在枫木山讲学,学生众多,被称为枫山先生。余姚王阳明曾到兰溪求教,在诗文中称他为“枫山老”“枫山师”。
离赵家的“号字一百六十五号”不远,“号字一百四十八号”这块地,户主是“章枫山祀”,土名是“章祠”。
裳字一千七百八十七号,户主是章文懿。胡铁球供图。
多年过去,章家不断繁衍,子孙代代分家,分掉的房子也许已经换了几姓,周围“章府里”的地产,从号到号,房子主人很多却姓范、徐、严、王等。
但是“章枫山祀”所有的土地,作为章家子孙祭祀的地方、共有的财产,到晚清时依然存在。
今天,兰溪云山街道天福山社区还有章府里,保留了章家当年的荣耀。
贴条背后:诉讼、赋税和其他
鱼鳞图册作为土地普查的地籍档案,在日常生活中经常被使用。其中粘附着很多贴条,记录了一些被使用的过程,涉及诉讼、补办证件等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
前文说到明万历朝首辅赵志皋(谥文懿)。在同治兰溪鱼鳞图册中,水字五百十八号、玉字九十四号、羔字一千一百九十号等地,主人都是“赵文懿祀”。这些地的房租、地租用来供应赵志皋祠堂开销。
“玉字九十四号”,胡铁球供图。
其中“玉字九十四号”这块地比较有意思。鱼鳞图册显示,主人从“郁洪庆”改为“赵文懿”。为什么呢?旁边写了几行批注,记录了一段诉讼。
这块地原来是“赵文懿祀”的,上盖的房屋归郁洪庆所有。同治年间普查的时候登记错了,记成郁洪庆拥有土地。光绪初,两家后人对簿公堂,最后确认郁洪庆拥有房产,而土地归赵文懿祀。
于是,便把鱼鳞图册上户主名从“郁洪庆”改为“赵文懿”,同时把纳粮的义务从“郁洪庆”算到“赵文懿”名下。最后,清赋局回复知县可以结案,并改正纳税人。
这段批注的落款时间是光绪七年七月。可见鱼鳞图册并不是清查完就束之高阁,而是作为地籍档案不断使用、修正。“同治鱼鳞图册至迟到年仍处于使用状态。”胡铁球说。
“鸟字四百五十六号”的贴条,则记录了一段关于修改证件信息的故事。
鸟字四百五十二号到五十七号。胡铁球供图。
这块田一共五分,主人是“徐明著堂”,属于徐家的家族产业,位于“车口桥”附近,东边靠溪。光绪九年正月开春,徐家人报告,这块地的性质要更改。为什么呢?
原来,前一年夏天,兰溪发了一次洪水,这里被冲了,“沙积数尺,不能耕种”。徐家人希望暂时把田的性质改为“荒”。“日后如能耕种,即便报局补种,不敢贻误。”等适合种的时候,再继续补种纳税。
鸟字四百五十六号贴条。
经核查后,县里予以批准,“除种改荒”。等于土地证重新补办,改了土地性质,那么日常赋税也就免了。鱼鳞图册中附的这张贴条,也记录了前后经过。
再如,“迩字五千三百八十二号”这一页也有一段诉讼。
迩字五千三百八十二号(最左侧一张)。胡铁球供图。
这块地是一座山,七分五厘,东边是舒家的祖坟、南面是徐家的祖坟,一直以来两家都以为这山是自己家的。同治九年十一月,舒家要把这座山卖掉,徐家知道后,官司打到了县衙。
县里一查鱼鳞图册,这山既不姓舒、也不姓徐,而是张家的。怎么成了三姓之山?各自出示证据,发现张家是冒名的。原来,同治初年普查时,张大正是管山人,他将这座山冒名占有,“希图蒙混”。直到几年后舒、徐两家纠纷,张大正的问题才暴露。于是,先将张家冒领的土地证收缴了。
迩字五千三百八十二号贴条。胡铁球供图。
而山到底是舒家的还是徐家的?
根据贴条信息,当时县里没有解决纠纷,因为两家都有效力相当的证据,谁也争不过谁,最后只能暂时判为无主之山。于是,鱼鳞图册上的户主就从“张大正”改为了“无主”。
从贴条中可见,确认地权归属、在司法中避免产权纠纷,这些都是鱼鳞图册在当时的日常应用。
一个多世纪之后,透过这些鱼鳞图册,古代基层社会的土地产权制度、农田制度、灌溉水利、租佃关系、土地交易、赋税徭役、宗族关系、环境变迁、宗教信仰、民间会社……方方面面就展现了出来。
“《兰溪鱼鳞图册合集》的出版仅是第一步。”胡铁球说,这次鱼鳞图册的整理出版,大量鱼鳞图册公之于世,会给古代土地管理、赋税制度的研究带来更多成果,推动浙江学术的进步。
(除提到的采访对象,胡铁球教授的博士生陈思奇对本文亦有贡献,特表谢忱。)
本文为钱江晚报原创作品,未经许可,禁止转载、复制、摘编、改写及进行网络传播等一切作品版权使用行为,否则本报将循司法途径追究侵权人的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