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记者王雨红
9月22日,《浙江日报》刊发《嘉兴:在“希望的田野上”描绘共同富裕新图景》一文。全文如下:
初秋时节,嘉禾大地,水稻随风摇曳,白鹭翩跹飞舞,一幅如诗如画的生态风景正徐徐展开。
近年来,嘉兴因势利导,持续推进城乡一体化战略和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走出了一条新型城镇化与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双轮驱动、生产生活生态相互融合、改革发展成果共享的城乡一体化发展之路。
年,嘉兴又制定了“高质量推进乡村振兴争创农业农村现代化先行市”的新目标,如今,嘉兴正奏响新时代的田园牧歌,复兴升级版的农耕文明,打造世界级的诗画江南。
培育产业发展“生力*”
嵇凌没想到自己成了网红。
南京农业大学硕士毕业后,嵇凌只身来到桐乡市崇福农创园,培育铁线莲、安酷杜鹃等新型植物,线上推广。短短半年,他就吸粉6万多人,每月收入过万元。
不止嵇凌,还有多名大学生在这里创业就业。5年来,桐乡市崇福农创园采用“*府搭台、创客唱戏”的模式,以鼓励吸引大学生农业创业、培育新型农民为核心,孵化出全国最大食虫草基地等35个项目。
小小农创园,从一张图纸和零星的大棚,演变成如今的全国农创先行区,先后获评全国首批“星创天地”、全国农村创新创业孵化实训基地。去年,农创园实现产值达万元,其中线上产值超万元。
“农创客点燃创业星火,正刷新乡村产业结构。”嘉兴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说,嘉兴以“二产理念、三产思维”锚定现代都市型生态农业发展方向。
“看这些卡通猪雕塑多可爱!”秋日的一个周末,在位于海盐县望海街道的“猪猪星球”乐园里,游客吴东兵和朋友们变换各种造型,拍照留影。“猪猪星球”这个以猪文化为主题的国家3A级景区,是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浙江青莲食品有限公司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的新项目,一期占地亩,集合萌猪表演、儿童游乐、科普教育等业态。
手指点点,也能管理农场。今年6月,总投资万元的湘家荡农业数字化工厂落成,以生产优质绿色蔬菜为基础,综合运用了智能化温室建造技术、全天候气候控制系统、智能化水肥控制技术等现代农业科技。据悉,该数字化工厂年产值可达万元以上,每年可为周边百姓提供万公斤优质新鲜绿色蔬菜,直接或间接培养带动新型职业技术农民人以上。
湘家荡农业数字化工厂
湘家荡农业数字化工厂的建成,是嘉兴农业拥抱数字化的一个缩影。借助“互联网+”,嘉兴已完成个种养基地的数字化改造,农渔业面积的五成以上、牧业总量的近九成已有物联网应用,数字赋能高质量城乡统筹,在农村道路交通,数字化医疗、教育,办事办证等方面多措并举,切实提升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今年,嘉兴还率先上线“种粮宝”平台,打造集惠农补助、农事服务、田块管理等功能于一体的应用平台,解决农民种粮过程中遇到的高频事项。目前,嘉兴数字农业农村发展总体水平位列全省第三。
在嘉兴,每个县(市、区)都建了农业经济开发区。走进平湖农业经济开发区内的蓝城·三菱蔬菜工厂,但见通风喷水、营养液补充,全部自动化,产量与产值可达一般大棚蔬菜的5倍多。截至目前,全市农业经济开发区累计新引进项目个,其中合同超亿元项目47个,累计完成涉农投资95.89亿元,投产新项目亩均产出是面上的10倍。
更多变化悄然而至: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实现市县覆盖,全省唯一;个家庭农场成为一道靓丽风景线;淘宝镇、淘宝村数量稳居全国前十,农产品年均网络零售额亿元。
解好乡村治理“方程式”
乡村治理,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基石。
走进南湖区社会矛盾纠纷调处化解中心三楼的指挥大厅,只见占据整面墙的大屏幕上,一侧是南湖区的地图,居民楼、学校、商铺、村庄、河流等三维实景都很清楚,连垃圾亭、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点都有标注。另一侧信息则在实时更新,包括新报送的求助、纠纷调解,处理完毕的事项记录、平台回访结果等。
这就是南湖区去年7月推出的社会治理智治平台——“七星阁”。依托物联网、大数据、地理信息等数字化技术,南湖区在全省率先将三维全息地理信息技术与社会治理结合起来,打造“最强大脑”,在民生服务、城市管理、应急指挥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成为指导全区“网格连心、组团服务”工作的依据。
嘉善县陶庄镇汾南村
南湖区“一张图”,为社会治理现代化提供了样本,尤其对农村来说,发展过程中难免各种利益诉求交汇、矛盾纠纷集聚。为此,嘉兴创新乡村治理体系,走上了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的乡村善治之路,破解了一个个发展难题。
几年摸索下来,一条嘉兴特色的基层社会治理新路径逐渐成型:在基层*组织领导下,健全完善百姓参*团、道德评判团、百事服务团、村民议事会、乡贤参事会等“三团两会”的载体,真正实现“大事一起干、好坏大家判、事事有人管”。
“小积分”撬动“大治理”。当下,嘉兴又创新开展“善治积分”乡村治理模式,有效解决了乡村治理中农民主体缺位问题,让乡村治理从*府事、村里事变成了“家家事”,原本推进难度较大的垃圾分类、“三改一拆”、房前屋后环境整治等工作,成了广大村民的行动自觉;*群、干群之间形成了常态化的走访联系和服务群众机制;积分换奖励又倒逼村干部提升能力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平湖市通界村的“股份分红+善治积分”模式,入选中央农办、农业农村部推广运用乡村治理积分制八大案例之一,成为浙江省唯一。
目前,全市“善治积分”乡村治理模式实现全覆盖。除此以外,嘉兴还打响“李家播报”“乌镇管家”“四共四筹”等一批乡村善治品牌,乡村社会愈加和谐稳定。
行走在嘉兴的乡村,让人印象深刻的是,这里不仅富庶,而且和美。如今,嘉兴全市%的村(社区)都配备了法律顾问,%的村(社区)达到村务公开民主管理规范化建设标准,%的村(社区)制定修订村规民约、社区公约。
铺设强村富民“康庄路”
居民收入高、城乡差距小,是嘉兴发展的一大亮点。
南湖区凤桥镇联丰村
通过深化统筹城乡就业改革、土地流转、“飞地抱团”、全民社保等举措,嘉兴农民的收入来源更加多元,除了打工收入外,还有土地流转金、房屋出租、集体股份分红以及各类转移性收入。年,嘉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连续17年保持全省首位,城乡居民收入比值缩小至1.61∶1,保持全省最低。
村级“年收入”也水涨船高。近3年,仅嘉兴市级财*就安排1.64亿元支持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实现强村弱村协同发展,集体农民共同受益。目前,嘉兴村村实现年经常性收入超百万元。
年伊始,一则好消息传来:年,嘉兴低收入农户人均可支配收入元,同比增长12.3%,低收入农户收入水平居全省第一。眼下,新冠肺炎疫情对消费、产业发展等带来的影响还未消除,嘉兴通过出台新一轮“强村计划”、村富带民富、完善服务体系等方法,解开低收入农户的“增收密码”。
比如在秀洲,当地结合“光伏小镇”的产业和区位优势,鼓励28个经济薄弱村与光伏小镇合作抱团发展,打造强村光伏产业园;嘉善姚庄打造五彩基地,通过花卉种植,让一部分有劳动能力的困难群众到基地工作,增强低收入农户“造血”能力……
“日子越过越好了。”这是嘉兴1.5万余户低收入农户的心声。去年起,嘉兴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从每月元提高至元,针对特殊困难群众,当地还发放基本生活价格补贴。同时,落实“一户一策一干部”制度,余名镇级以上干部结对全市1.5万户低收入农户,每月上门走访帮扶。
村民口袋鼓起来,村庄颜值俏起来。“以前隔着车窗都能闻到猪粪臭。”漫步南湖区新丰镇竹林村,白墙黛瓦、水清岸绿。该村*委书记陈云华正接待一个外地**团体,忙着介绍村里的生态经。像这样的代表团,陈云华平均每周接待3个以上。曾“臭”名远扬的“华东第一养猪村”涅槃成网红村,获评省首批3A级景区村庄,引得许多人慕名而来。
绿水开始回流到村头。近年来,嘉兴不断健全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和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处理长效机制,全市行*村垃圾分类处理覆盖率居全省前列,绿色防控、测土配方施肥等生态种养技术全面推广,化肥农药施用强度大幅度下降,农村全域秀美格局显现。
越来越多村民,家门口“卖风景”。在海宁市丁桥镇新仓村梁家墩紧邻钱塘江的一个农家,回乡创业的女大学生潘园菲打造了海宁首家乡村精品咖啡店,用5年把它打理得风生水起,带动了身边不少乡亲一同创业。“家乡变化太大了,它能给予我所想要的人生。”潘园菲说。
截至目前,嘉兴已累计建成中国美丽休闲乡村3个,省级美丽乡村示范县3个、示范镇36个、特色精品村个、3A级景区村庄62个,市级美丽乡村精品线29条。美丽经济加速转化,去年农家乐休闲农业年接待游客.7万人次,直接营业收入25.6亿元。
眼下的嘉兴,正深入实施“八大行动”,全面推进“共富十改”,在“希望的田野上”描绘共同富裕新图景。
(本版图片由嘉兴市农业农村局提供)
“未经许可,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