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川网:伴随着七月的开始,年上半年已经彻底结束,下半年的忙碌相较上半年只会更甚。每天能够空闲出写点东西分享给大家的间隙,自然也就十分有限。不过我还是非常珍惜每天哪怕几十分钟的时间,能够和大家分享一些我对于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新发现。
在周三的推文《年区域知识产权发展水平排名:粤、苏、京、沪、鲁居前5》中,我曾又一次和大家讲到了中国正在处于一个“IP崛起”的时代。不仅企业和品牌可以成为IP,城市、区域同样可以通过打造自己的IP,为自身的发展进行赋能。
粤港澳大湾区概念自提出后,其热度之高,应该说超出了所有的人的想象。如果从区域IP的营销维度看,粤港澳大湾区应该说是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最为成功的顶级区域IP。
在大湾区概念尚未推出之前,大湾区的前身珠三角,曾长期与长三角作为中国区域经济的顶级IP存在。当然,后面还跟着知名度较大的如京津冀、成渝等区域IP。
从珠三角到大湾区,其成员城市的变化微乎其微,但是为什么拥有了大湾区“新名字”的2+9城市组合,自上而下都像是在原本就不慢的车速上又加了一脚油门呢?
从我过去这段时间生活在大湾区城市群的切身体会来说,我和身边很多人进行交流时,无论是*府,商界还是普通居民,对于大湾区的态度都是十分积极正向的。几乎每一个人都认为,大湾区概念自提出后,自己能够从日常工作和生活中确切感到相关改变,且对于未来自身事业和职场的发展,信心有进一步的提升。
在很多其他区域的居民看来,仅仅是“换个名字”这么初级的操作,为什么就能够在这片土地上产生如此的效果?这正是我近段时间以来一直都在观察和研究的一个重要题目。弄清楚这个问题,显然对于未来阶段中国各个城市群的升级之路,大有裨益。
纯粹从名字来看,珠三角的提法由来已久,但是大家发现,更多时候大家对于“珠三角”的认知更多是停留在地理维度。人们提到提到这个名字,往往纯粹地就是为了代指该区域的几座城市。
但是提到大湾区这个概念时,人们第一反应是经济维度。这背后的逻辑首先当然是“大湾区”这个概念作为一个舶来品,世界上能够称得起整个名字地区都是经济极度发达的区域(纽约、旧金山、东京)。另一方面,伴随着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度过了最初量变阶段,到了当下这个质量变阶段的交界点时,这更像是通过戳破最后一层窗户纸的方式,明确了下个阶段的区域经济走向。
讲到这里,大家就会发现。所谓的世界四大湾区中,目前世界经济第一大国美国一国即独占其二(纽约、旧金山)。当然,我们必须承认就先天区域优势来看,两侧临海的美国在建设大湾区区域经济系统时,本身就比单侧临海的中国更具优势。
不过好在,中国有另外一项优势,可以一定程度上弥补在区位上的不足——人口。中国具有远胜于美国的经济体量,所以中国的城市群也好,大湾区也罢,无论在吸引人口的能力上,还是远期的覆盖面积上,都更具有优势。
与此同时,美国历史也告诉我们另外一件事,想要超越美国,重新夺回原本就应该属于中国的世界经济之巅地位,拥有起码两个世界级城市群,是不可或缺的条件。
而这两个区域,从目前的中国经济实际发展格局来看,有且仅有长三角和珠三角两个城市群能够堪此大任。其中珠三角由于更紧凑的面积和更简单的行*区划,再加之粤港澳大湾区的春风,在区域一体化进程上明显走到了前面。
而一再扩编的长三角,由于涉及省市、面积、人口情况日益复杂,一体化的推行难度,显然也更胜大湾区几成。长三角的一体化,归根结底就在于,如何打破行*区划的壁垒,在未来实现除了地名上的差异,群内个成员城市之间各项工作对接的“畅通无阻”。
跨区域一体化该如何推进?长三角需要率先探路。在日前召开的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省(区、市)系列新闻发布会上,上海市委副书记、上海市人民*府市长应勇表示,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中要紧紧地抓住三个重点区域,第一个就是建设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的示范区。
而这个示范区区域,正由江苏苏州吴江地区、浙江嘉兴嘉善地区和上海青浦地区三部分组成。
图片来源: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如果不是以上地区的居民,可能对于上述三个县区级行*区的了解,会非常初级。毕竟在各类媒体相关报道口径时,惯常使用的区划等级都是地市级。今天既然讲到,我们不妨就多做一些介绍。三个行*区的地理位置,大家可以通过上面地图的标注清楚看到。
之所以长三角一体化进程的示范区要选在以上三地,原因显而易见在于三地的地理位置,正好位于江浙沪三地两两相距最近的结合处,是真正的“金三角”地区(含金量十足)。
上海市丨青浦区
上海市青浦区,位于上海市西部,太湖下游,*浦江上游。东与闵行区毗邻,南与松江区、金山区及浙江省嘉兴市嘉善县接壤,西与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苏州市昆山市相连,北与嘉定区相接。青浦区下辖3街道、8镇,总面积平方公里。年末,全区常住人口.5万人。
年,青浦区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亿元,比上年增长7.4%。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7.9亿元,下降5.1%;第二产业增加值.6亿元,增长4.1%;第三产业增加值.7亿元,增长10.7%。三次产业结构比为0.8:46.3:52.9。按常住人口计算,青浦区人均生产总值为元,比上年增长8.3%。
年,青浦区全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亿元,比上年增长22.0%。其中区级一般公共预算收入.0亿元,增长20.9%,总量位居全市第7位,增幅位居全市第3位。
苏州市丨吴江区
苏州市吴江区,位于江苏省东南部,东临上海,西濒太湖,南接浙江,北依苏州主城区。全区总面积.68平方千米,其中水面积2.67万公顷,占全市总面积的22.70%(均不包括所辖太湖水面)。截至年6月,吴江区下辖4个街道、7个镇,户籍人口83.27万人,流动人口97.92万人。
年,吴江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98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年同期增长7.1%。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元,按年平均汇率折算超过2万美元。
年,吴江区三次产业结构比为2.5:51.1:46.4,其中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46.4%,比年提高0.3个百分点。全年完成制造业新兴产业产值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52.5%;完成高新技术产业产值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为49.3%。
年,吴江区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8元,增长8.9%。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增长8.3%;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增长8.4%。全年全体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元,增长7.4%,高出苏州大市平均水平0.8个百分点。
嘉兴市丨嘉善县
嘉善县,是浙江省嘉兴市下辖县,位*兴市东北部、江浙沪两省一市交汇处,境域轮廓呈田字形,东邻上海市青浦、金山两区,南连平湖市、嘉兴市南湖区,西接嘉兴市秀洲区,北靠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和上海市青浦区。地处长三角城市群核心区域,是浙江省接轨上海第一站,是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之一。
年,嘉善县生产总值.95亿元,可比增长8.6%。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2.00亿元,可比下降1.8%;第二产业增加值.85亿元,可比增长9.9%;第三产业增加值.11亿元,可比增长8.0%。从三次产业的结构来看,全县三次产业结构比调整为4.22:55.64:40.14。按户籍人口计算,人均生产总值元(按年平均汇率折算为美元),比上年增长7.8%。
全县财*总收入88.40亿元,比上年增长20.8%,其中一般公共预算收入51.72亿元,比上年增长22.5%。一般公共预算支出59.50亿元,比上年增长25.2%。
由于时间原因,我这边没办法把青浦、吴江和嘉善三地的经济数据制作成更直观的表格给大家。但是即使是从上面的各项经济数字中,我们也可以清楚感受到一件事——三地的经济发展情况,在对应的上海、江苏和浙江三地中,丝毫不弱,准确说还还在中等偏上水平。
用句俗话说,这叫做底子好。在国内绝大多数的省与省交界的地段,往往都是各区域经济发展的边缘地带。比如之前我们屡次提到过的淮海经济区,其长期经济落后的原因虽然是多方面的,但是其处于苏皖鲁豫四省交界的区位劣势,毫无疑问是其中十分关键性的一点。
而青浦、吴江和嘉善所处的“金三角”区域,首先在地质条件上非常好,平原、湖泊密集分布,当地富庶繁华从古延续至今,这点从该区域内大量分布的水乡古镇中就足可以得到印证。其次,足够靠近*金巷道长江,对于该区域的商贸发展同样帮助巨大。
到了近现代,交通的便捷进一步保证了三地经济的快速发展。我们以青浦为例,区内有上海市郊第一条一级公路——国道(上海——西藏拉萨),东西方向的A9沪青平高速公路、A8沪杭高速公路、A12沪宁高速公路以及连接上海虹桥机场与苏州的苏虹公路贯穿全境,南北方向的同三国道、外青松公路和嘉松公路,使青浦区内及青浦连接周边地区形成了纵横交错、道路密集的陆路交通体系,为加快青浦新一轮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青浦区的水运优势也十分明显,包括淀浦河和太浦河两条连接*浦江的*金水道,还有毛河泾、上达河、西大盈江、东大盈江、油墩港等多条六级以上航道,这些航道北连苏州河,南接淀浦河,与江、浙等省通航,可通吨位船舶的航道有16条。
这里我还要特别讲一下该区域内的城市轨道交通建设情况。过去提到长三角的跨市轨交线路,首先想到的就是上海地铁11号延伸至苏州昆山花桥。目前,这条线路的延长线正在加紧修建中,未来将直接将上海和苏州两座城市的主城区连接起来。
但事实上,在向西延伸的这件事情上,上海地铁17号线同样抵达了淀山湖东侧。而淀山湖西侧,正是周庄古镇。距离苏州地铁4号线当下的终点站同里之间,直线距离同样只有30公里左右。
如果接下来这条线路也被进一步延伸打通,那么上海与苏州之间长期以来的城市建成区隔空带,就能够被极大的缓解。嘉善与青浦之间的情况,基本也是如此。
如此一来我们发现,事实上青浦、吴江、嘉善之间的一体化试验,正是为了将来整个大范围的长三角城市群一体化,试探模糊行*区划的探索。过去我们一直都在说旧的户口体制限制了中国区域经济的更好更快发展,那么如何破解这个局面,很大程度上正是要依靠中国顶尖的城市群内部,先行试验。
只不过,长三角一体化的速度,不能再像过去十几二十年这么“优哉游哉”。相比粤港澳大湾区,过去多年长三角的人口流入情况都并不理想,这个长三角的现行的户籍*策关系密切。如果长三角城市群能够在户籍改革的道路上再大胆一些,那么长三角的下一个春天,必然不会太遥远。